商於古道史话(一)

家乡区县: 陕西省商州区

商於(“於”读音wū)为古代地名,在陕西省商洛市境内,位于秦岭南麓,为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商於古道,因从陕西商州蓝桥一直通到河南省内乡县柒於镇而得名,全长600华里,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称作“武关道”,唐时有称为“商山道”或“商州道”的。究竟从何时起始称“商於古道”,不得而知。

春秋战国时期,商於之地属楚国,后来被秦国占领,成为商鞅封邑。商於古道是秦国通往晋国、楚国以及南方的一条重要通道。秦国占领商於之后,在接近秦楚边界的地方修筑关口,这就是武关。

武关,乃商於古道上的一道重要关隘。北依巍巍少习山,南临滔滔武关河。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当时秦国核心区域被称为关中。

“山势分开秦楚界,水声流尽汉唐人”。在如今商洛市丹凤县东40公里,秦楚交界处峡谷之间,有雄伟古塞武关。历史悠久的武关,远在春秋时期已有建置。公元前490年,楚人谋北方,即有“将通少习以听命”之语。这里的少习即武关。战国时,秦改少习关为武关,据说有耀武扬威之意。

据史料载,秦楚为争夺商於这块地盘,曾展开多次拉锯战,大多以秦胜楚败而告终。战国时代,张仪为了破坏齐楚联盟,就欺骗楚王说,如果楚王不跟齐国联盟,将商於六百里肥沃的土地割让给楚国。楚王信以为真,就同齐国解盟,然后向张仪索要土地。但是,张仪翻脸不承认。于是,楚王大怒,发兵攻打秦国,结果大败而归。从此,楚国一蹶不振。后来,狡诈的张仪又以与楚王谈判为名,诱使楚王来到商於,并趁机将其扣押。楚王无奈,客死他乡。楚国自然在劫难逃,被秦国所灭。

后人对楚王客死他乡的历史事件多有感慨。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就写过一首诗,题名叫《商於》:“商於朝雨霁,归路有秋光。背坞猿收果,投岩麝退香。建瓴真得势,横戟岂能当。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

唐朝另一位诗人周昙也感慨万分,吟唱道:“不得商於又失齐,楚怀方寸一何迷。明知秦是虎狼国,更忍车轮独向西。”(出自《全唐诗》《春秋战国门·再吟》)

毛泽东曾手书唐代李涉的诗句《再宿武关》:“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入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以此表达怀古之幽思。

牡牧的《题武关》,写得更令人深思。“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神圣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商於古道,是秦国为战争所需而开辟的一条通道,也是秦始皇一统天下大业的征途。但是,也正是通过这条商於古道,刘邦的十万大军长驱直入,得到秦王朝天下这块大奶酪,使秦国走向了灭亡。

蓝秋绽放(2014-11-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