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余里商於古道,设有仙峨、商於、棣花、四皓、桃花、武关、青云、层峰、富水等驿站,自古皆为交通要道。在现今秦岭山脉西北部到其东南部中原的古道山壁上,人们乘车路过时还可依稀见到一些古栈道孔穴。据当地老年人讲,1970年以前,这条古道最宽处有4米,最窄处只有2.5米,是马车和驴车能走的土石路,这也许是从远古遗留至今最好的路况了。秦岭峡谷这段古道,高山纵横,谷底幽深,危崖高耸,险滩密布。关于商於古道的通行条件,古诗中有不少描绘。唐人贾岛诗曰:“一身绕千山,远作行路人。……商岭莓苔滑,石坂上下倾。”白居易《过仙娥驿》诗曰:“我为东南行,始登商山道。……参差树若插,青崖屏削碧。”明人吴显有诗云,“乱石深处是商颜,石磴险地鸟道间”,“马惫时防石,山荒不见村;乱烟封古壑,积雪压关门。”总之,商於古道更多的是一条“仅容单骑,比于蜀道”的崎岖山路。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个名句家喻户晓,出自韩愈之手。唐宪宗信佛,曾派人去把释迦牟尼佛的一节指骨迎接到宫中来供养,弄得劳民伤财。韩愈写了一道奏章来劝阻,唐宪宗大为恼火,要杀掉他。因宰相和其他大臣出来替他说情,才把他降职,贬到潮州(在今广东省)。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韩愈在去潮州路经秦岭的蓝关古道(即商於古道的蓝关段)时,大雪封山,两位侍从被冻死,难以前行。在危难之际,侄孙韩湘子赶来帮助他度过难关。此景此情,韩愈不胜感慨,吟出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千古诗章。
可能历代对商於古道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缮,对当时的交通运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追寻那些遥远的历史,大体可遥想商於古道所经历的春秋岁月,它所承载的正是这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伫立在雄伟险峻的武关面前,我们仿佛还能够听到历史的回声……
随着1936年西荆(西安——荆州)公路的建成,贯通秦岭东西南北的公路隧道——牧护关隧道的竣工,商於古道终于完成历史使命,消失在历史车轮前行的进程中,隐匿于淡淡的历史烟云里。如今的商於古道,重新恢复了它原始的幽静,隐隐约约尚可见历史车轮所遗留下的些许斑驳痕迹。但是,它所承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却是一笔非同小可的宝贵财富,将会世代传承,永放光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