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淮安——绿色城市,名人故里,百姓家园
人们习惯上用“苏南”“苏北”来表述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由于地利、历史条件等因素,苏北确实与苏南有一定的差距。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如何搞好城乡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处于苏北地理中心、能辐射周边2000万人口的淮安市近年来作出了不懈的探索。市委书记丁解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四河穿城 “绿水人家绕”
淮安,这个名字蕴含着沿淮两岸人民几百年来对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12世纪以前,淮河两岸曾是富庶繁华之地,民谣称“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12世纪至19世纪黄河夺淮,使淮河入海口被泥沙淤毁,下游日渐升高,出水口改到长江,排水不畅,淮河中下游因之常受洪涝灾害,百姓苦不堪言,经济也随之衰落,让位于江南。淮水潴积出来的洪泽湖甚至淹没了泗州城——淮安境内这座城池已在水底躺了三百年。
新中国的大力治淮,尤其是近年来削减上游洪水压力、打通淮河出海口等一系列措施,使水患有所减轻。古黄河、古淮河也为淮安留下丰富的水系。
市委书记丁解民明确提出,淮安要珍惜这些水系,做好绿水文章。淮安市区有京杭大运河、里运河等四河穿城,这样的水资源和景观是其他城市所少有的。为充分彰显“绿水城市”特色,淮安大力做好水资源的保护,优化生态环境,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率、绿化率。2002年以来,新建一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26座垃圾中转站,改造旱厕及水冲式厕所322座。其硬件设施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淮安还建成全省第一个中水回用工程;用BOT和TOT方式成功实现与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引进污水处理项目资金1.76亿元。自2001年以来,淮安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园林、道路、广场、河堤、街头游园和单位庭院的绿化,新增公共绿地面积565万平方米,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至2001年所建总和。市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由2001年的14.7%、15.5%提高到现在的35%、39%。
与此同时,淮安还投入2亿多元,整治清安河等一批城区河道,整治城区102处易涝地段,基本上做到汛期居民家中不进水,小区不积水、道路不漫水,经受住了2003年特大洪水的考验。
人本建市 百姓谋家园
丁解民认为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以人为本,城市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他们每天作息于斯,因此,在城建决策中,他们最有发言权。城市规划、建设立项等必须公示,征求老百姓意见,实行民主决策。何况,城市领导有个人局限,少数人的决策易出偏差。领导人最高明处就在于集思广益,充分吸取群众的智慧。
淮安每年都有300多个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在头年的11月份初步立项时,即进入一套程序:相关部门、区县讨论,向群众公示,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正,再确定项目责任人。项目与市领导挂钩,以便抓落实。项目最后落实情况要在年底交账,由群众评议。至于各个项目的设计、施工等更要按招投标法等履行法定程序。丁解民说这样做就是为了“多出精品,不出废品;多留赞叹,少留遗憾”。因此,淮安市近年的城建项目大多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如背街小巷的改造和长效管理,城区积水问题的治理,城市公厕的改造,解决出行难的道路畅通工程等。
淮安人,尤其是中低收者感受变化最大的可能是住房。中心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01年的16平方米增加到29.5平方米,形成了以商品房为主体,解困房与廉租房为重要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2002年以来,中心城市共建设解困房和政策性商品房68万多平方米,解决低收家庭住房3700套,今年底可再解决4500套;享受廉租房租金补贴的达604户。解困房价格在900元/平方米左右。
在征地拆迁,保护被拆迁人利益上,淮安杜绝违法征地、野蛮拆迁和滥用行政强制手段等行为。2002年以来,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拆迁安置不到位、不落实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对新一轮拆迁做到不拖欠。四年来,中心城市拆迁房屋面积287万平方米,支付补偿金25亿多元。他们出台了拆迁补偿评估方面的操作规则,实现拆迁补偿的市场化运作,避免了补偿无标准、不到位的现象。
名人故里 底蕴待发掘
淮安,历史悠久,得益于古淮河的滋润,人杰地灵。作为周恩来的故里,她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前来瞻仰。她还养育了韩信、吴承恩、刘鹗等历代许多名人,也留下许多人文景观。
丁解民认为,在让人民群众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还要让大家接受历史文化的浸润。而历史文化这方面还发掘得不够。“弘扬恩来精神”已成了响彻淮安内外的口号。周恩来纪念馆也成了“弘扬恩来精神”的窗口,在这方面淮安是世界上独有的景点。像这样的“独有”“惟一”,淮安还有许多,只不过还没有充分挖掘。
丁解民提出,要将发掘城市的文化底蕴与创建文明城市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城市的品位。目前,淮安正以创、评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单位为重点,组织开展“礼仪淮安、诚信淮安、知识淮安”“与文明同行”等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市民破除陈规陋习,不断提高文明素质,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丁解民认为,市民良好的精神风貌也展现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他举例,外地商人来淮安考察,遇到市民热情地指路、带路,马上决定在此投资。
目前,淮安正在制定“十一五”期间发展规划,拟建成以中心城市及邻近的城市发展区为核心层、能够辐射周边半径100公里的苏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物流中心城市,培育继该省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之后的第四大都市圈,努力建成“交通便捷、设施配套、环境怡人、特色明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