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居民一年当中气氛最浓和讲究的节日。过了农历腊月二十日以后,大人小孩开始“忙年”。历史上有集日的赤城、龙关、独石口、龙门所、雕鹗等集市开始红火,集市上街道两旁摆满节日必需品。红对联、红灯笼、烟花爆竹是人们必购商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各个集市更加繁荣,新鲜蔬菜、水果、海鲜、肉食应有尽有,十里八村赶集的人们都满载而归。在农村,丰收后的农民碾米、磨面、炸年糕、做豆腐,相当部分家庭还要杀一口猪。
到农历腊月二十三拉开节日的序幕。民间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宰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对酉(对联),三十下午啃骨头,大年初一吃饺子”之说。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日。在“文化大革命”前全县农村普遍流行买“糖瓜儿”祭灶王爷,烧掉佛龛上旧神像,放鞭炮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种习俗进入60年代后基本消弭。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打扫卫生是沿袭下来的一种良好习惯。
赤城县过春节最讲究的属除夕夜。50~60年代,晚饭后要“熬年”,也叫“守岁”,全家大人小孩一夜不睡,小孩在大街上结伙玩耍,大人围在一起叨家常,说笑话。“熬年”有两种说法:一是有一种妖魔叫“年”,除夕之夜要入民宅祸害百姓,但“年”又怕光,家家“熬年”点灯有光亮,“年”不敢入宅。第二种是说除夕睡觉怕做梦,如果做了恶梦,一年中要遭厄运。两种说法都充满封建迷信色彩。进入21世纪后,人们“熬年”变为手机拜年、网上拜年、聊天,文明之风盛行。现在一部分家庭要吃年夜饭。从家庭移到饭店,有些饭店春节不放假,专供人们吃年夜饭。饭店中宾朋满座,美酒佳肴,划拳喝令,甚是热闹,充满节日喜庆气氛。
五更全家人在院中燃“旺火”,放鞭炮,旧时说法仍然是点火逐“年”,烧香摆供,放炮接“灶王爷”回到民间。县内还有些村庄一户抱一捆柴禾放到村中开阔地堆成小山,一齐点燃,家家都集中到那里放鞭炮,共同接神灵。现在燃旺火、放鞭炮演绎为一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共庆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这天不打骂小孩,意味一年不生气。早晨洗脸后脏水不能泼到院里,叫做不往外“泼财”,不能开橱取东西,以免“放跑财”。
解放前后,吃罢早饭,农村普遍有迎“喜神”的习俗。请风水先生指明“喜神”在哪个方位,便把家中的牲畜赶往哪个方向,并摆供、放鞭炮,企盼一年中“六畜兴旺”,牛羊成群。这些习俗在一些地方已消失。
拜年习俗还很普遍,节前小辈给老辈送年礼,初一小辈给长辈拜年,由解放前的跪倒拜年变为现在的问好拜年,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从以前的几角钱,发展到现在的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拜年之风依然流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