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屯堡

家乡区县: 贵州省普定县

走进天龙屯堡,仿佛走进梦的巷子,600年前的战事已经随着岁月远去。春天的寨子是灵动的,我们到的当天,一个两百人的旅游团从贵阳赶来,屯堡姑娘操着地道的普通话讲解着屯堡故事、明代遗风。景区解说导游全是天龙的农村姑娘,她们成为当地农民参与办旅游的一个亮点。屯堡村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本寨的房子,云山屯的门子,天龙的“模子”。所谓“模子”,指天龙发展旅游的模式。2007年3月5日,天龙农民旅游协会会长郑锦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协会农民前几天跑到他家,要求参股办旅游。”现今公司已经有意向把农民引进门。

天龙屯堡古镇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这里就是有名的顺元古驿道,天龙屯堡古镇最早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名叫饭笼驿。由于军事地理位置重要,从明代开始就在这里及周边大量屯兵,时至今日依然如帮,这里仍是驻军重地。 清朝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奉旨实行“改土归流”后,屯堡人由军户转变为普通百姓。天龙屯堡古镇更名为“饭笼铺”,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依然是清廷的驿站和屯兵重地。

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下设2个主要旅游景区——天台山风景区和天龙屯堡景区,分布在平坝县天龙镇境内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天台山如一岭石立田畴,山虽不高,其势陡峭,直插蓝天。似一座登天高台,故名。明万历年间,白云寺僧卓锡天台,依山形地势,以木石架建五龙寺,被誉为“石头的绝唱”,今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天台山建筑奇特,多是石块砌成的城堡,建造之初,有着极强的军事性,后随着岁月的流逝,军事性淡化,天台山形成了佛、儒、道三教合一的香火圣地。走进天台山,就仿佛走进了一座神奇的植物王国,它有着三千余种的植物,蔓萝遮日,灵樟冲霄。天台山传说甚多,吴三桂拜望其叔吴风,曾带着陈圆圆宿于伍龙寺,现在还有宝剑一把,朝服一件,朝匾一块,存于伍龙寺内。当您站于山峰,有天台揽胜,群峰来朝之感叹。

在天龙屯堡景区,随处可见身穿大襟宽袖,蓝色长袍的人,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在当地,他们被称作“屯堡人”,屯堡人是明朝洪武年间的屯军后裔,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其在西南的统治,在这里垒墙筑堡,驻军屯垦。现今的屯堡人都是数百年前从内地迁来的军士的后代。六百余年来,他们仍保留继承着明代的生活习俗、文化习俗。屯堡人的屯堡二字,实是二个概念——“屯”是指军屯,是军队传递书信,接待来往官员和部队家属居住的地方,“堡”是指商人和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在那里可以见到构筑坚固的屯堡的屯堡群和高耸的碉堡。在碉堡的不同方向留三角形的观察窗眼。现在依旧保存完好,岿然屹立。至今,在古城堡上仍依稀可见一见旧时战乱留下的痕迹。屯堡村庄,大多沿袭了具有江南水乡风韵的石头村落建筑形式。数百年来,更朝迭代,世事变换,而屯堡人却在这黔境一隅顽强地坚守着他们祖先的传统保持着大明朝文化。他们的服饰被称为明代服饰的活标本。农历正月,村民坐冷板凳欢天喜地地耍灯、舞龙、划旱船,老年人照旧要去庙里上香拜佛——都是__的汉族文化。

2名字由来编辑

屯堡地戏

天龙原名饭笼,本世纪初,天龙的几位有名乡儒感觉饭笼铺的“饭笼”二字不雅,经提议,取天台山的“天”,龙眼山的“龙”二字为村寨之名,这就是天龙屯堡镇“天龙”二字的由来。

3屯堡历史编辑

天龙屯堡

朱元璋经过数年征战,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 历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各族人希望 能够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朱元璋顺应时势, 内修政治,加强了国家的建设,逐步为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营造了安定的生产生活条件。面对西南的元朝藩王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和土司,朱元璋采取了派使者劝降的策略,起初西南各势力迫于明军的强大都纷纷归附大明王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不奉正朔,在谋巨的胁迫下,数度杀害朱元璋的使臣,举兵反叛。朱元璋大怒,终于下定了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决心,同年九月初在南京点齐大军,派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兰玉、沐英为副将,战船遮天蔽日,溯长江水道至武昌与湖广、河南、江西、浙江四兵马司军队汇合,三十万大军声威震天,立誓平定西南。 傅友德精心策划,把大军分为两路, 一路为偏师, 由“都督郭英、胡海、陈桓等率兵五万,由四川永宁(今叙永)趋乌撒(今威宁),友德自率大军由辰、沅越贵州”。 傅友德亲率的二十

古堡风景照片2(11张)

五万大军到达洞庭湖后,弃船走湘黔 古驿道,浩浩荡荡直扑梁王老巢。 明军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辛征程到达普定(今安顺),于腊月11日攻下普定,后又克普安(今盘县)。梁王闻听攻克了“滇之喉”的普定, 大惧, 急命司徒平章达里麻为 将,聚集十万大军屯扎于云南曲靖白石江南岸, 企图靠天堑阻挡明军。腊月十六日, 明军翻山越岭终于到达曲靖坝子。忽遇大雾,伸手不见五指,主将傅龙德欲停待雾散后再进军,副将沐英对傅友德说道: “彼不意我军深入, 若倍道急趋,掩其不意, 上所谓出奇制胜者此也。”傅友德听从沐英的建议,兵行至白石江北岸阻水而止。傅友德一面派人寻船渡江,从正面击敌;一面派 数千人马绕道上游渡江,从敌后发动奇袭。没有多久,大雾散开,数十万大军两岸对垒,绕道上游的数千明军隐于山林中摇旗呐喊,达里麻以为神军天降,大惊而阵乱,明军趋势渡江猛攻,一举全歼十万元军。这就是征南战争中决定性的战役白石江大战。 元军失败之后,梁王看大势已去,“弃昆明城而走晋宁忽纳寨,焚龙衣,驱妻子赴滇池死,遂与右丞托迪,鲁尔俱自杀”《明通鉴》,征南战事基本平息。为防止元朝残余势力和土司势力再次反叛,傅友德上奏朝廷屯田驻防,于是就有了明朝政府屯田西南的壮举,也使西南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开发。中国的屯田历史最早可上追溯到汉代的汉文帝时,那时汉文帝为了充实边防力量,招募了大量的移民到边疆 天龙屯堡

屯田,汉武帝和汉宣帝使用军队屯田驻垦, 文帝的“募民实边”为民屯之始, 武帝、宣帝的军队屯田为军屯之祖。元朝政府使用云南当地少数民族进行屯田,始开西南屯田之先河。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批准了傅友德的屯田奏折,下令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今天我们来追寻明代屯田西南的历史足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有不少“屯堡文化”研究专家指出: 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可视为是贵州、云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开发, 由于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才使贵州健全了封建行政制度,奠基了建省的基础,贵州才能于永乐十一年(1413)建省,从此“独立”,不再隶属于云南、四川等省管辖。

地处祖国大西南的云贵高原, 山多林莽, 河流纵横,历来被统治者视为南蛮之地。据有史可考最早进入这片神奇土地的中原移民是战国后期的庄踽,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始楚威王时(注:楚威王为楚 项襄王之误),使将军庄踽将兵循江而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踽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踽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绕数千里, 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夺楚巴、黔中郡,道路不通, 因不还, 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庄踽的楚军一直打到滇池,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他欲还报楚君时,楚已为秦所灭,他只好率众回到云南, 自立为滇王,不久便易其服而溶入了西南诸民族之中。其次是秦汉时期,秦始皇一统中原后,为了在西南加强设置郡县,派常颊修筑了著名的古驿“五尺道”。五尺道起自四川宜宾,终至云南曲靖。西汉时, 汉武帝派唐蒙出使南越, 在南越吃了一种叫“茄酱”的食品,觉得其味甘美, 问产地, 南越人说产自巴蜀,是从夜郎境地运来的。于是唐蒙想到从 天龙屯堡

夜郎出奇兵控制南越的奇想。最终奏请朝廷。带兵“浮船胖舸江”进入了夜郎境地,兵发南越。汉武帝为了打通印度的商道还派大将郭昌统兵入滇进行对滇的征伐。以上汉人进入西南对西南的开发收效甚微,直至唐宋元时西南仍未得到什么实际意义的开发,元朝统治者虽使彝族、白族两个少数民族在云南进行过屯田,但西南仍是蛮荒一片。各民族部落各自为政, 中央政令很难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道路交通状况也很落后,仅靠几条坎坷的驿道跟外界沟通,直到明朝洪武年间开始的屯田,习‘轰轰 烈烈地展开“西南大开发”的序幕。

朱元璋在征服梁王和土司 九道坎

之后, 为了“永固江山”,采取“屯田戍边”的政策,建立“卫所制度”,在滇黔古驿道两侧产粮区和关隘广设“屯堡”,派军士屯垦驻防,“三分操备七分种”,明军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腊月十一日攻下普定之后,命安陆侯吴复修建城池,次年(1382年)二月建成了普定卫城, 由顾成担任最高军事长官“指挥使”。普定卫下设前后左中右5个千户所,每个干户所统兵1120名,长官称千户:每个千户所下设10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统兵114名, 长官称百户;百户所下设两个总旗,每个总旗下设5个小旗,小旗领兵10兵,每个卫所总领兵额5600名。按照明军规定屯田将士带家眷,5600名军士就是5600个家庭,这些征南将士的家眷们自愿和被迫加入了屯田的行列,象这种以军士和军眷所建立的屯田形式称为军屯,是明朝西南屯田中最早的一种形式。军屯建立之后和云贵众多的少数民族土司势力相比较,仍处于弱势地位,不能“永固江山”。于是朱元璋把江南一带无土可耕的贫民、无业游民、犯罪的富尸尽数迁移入滇黔屯田, 由政府按规定分发给土地、种子和农具,种出的谷物除上缴政府的税粮而外,剩下的山屯田移民自己分配, 这种屯田形式称为民屯。为了再扩大军队给养的来源,加快商品流通,特别是食盐贸易,朝廷又鼓励商人参加屯田,商人自己募人开荒种植, 天龙屯堡

用所收谷物向政府换取“官盐”用于经营,这种屯田形式称为商屯。朱元璋命令所有屯田军民加强团结,抵御控制当地少数民族土司势力,保证政令畅通, 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屯田·移民尸闲时为民, 战时为兵”,居住在军事防御功能很强的寨子“屯堡”里。明代在西南大规模的屯田彻底的的改变了这片“蛮荒之地”,从洪武年问开始至明代中叶通过各种形式,上百万的汉族移民进入西南,形成庞大的汉族移民群体,改变了西南“夷多汉少”的局面。明代中后期山于战乱和苛赋日越加重, 屯田制度才逐渐步入了衰退。

4结构编辑

今日的贵州仍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汉家住街头,苗家住山头,仲家住水头”,这句话中的“汉家住街头”,反映出明代屯田多半是在交通要道两侧, 以普定-卫-<安J帧)的屯田为例: 安顺位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势较为平坦,贵州的大坝子多半于此,真可谓地肥水美,再则安顺是滇黔古驿道的

天龙屯堡(1张)

必经之地,素有“滇之喉、黔之腹、 粤蜀之唇齿”的称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这就保证了屯田的成功, 邮务和经济动脉的畅通。沿驿道两侧的屯田把土司势力一分为二,使其不能联络,有效的分割了土司势力。现今在安顺市周边的屯堡仍能找到很多用于燃放烽火的烽火台遗址,在那时哨兵如发现土司有 不轨动象,便燃放烽火发送信号,其它屯堡中的防备力量便快速聚集进行有效的防御和攻击。

5西南屯田编辑

明代西南屯田有着伟大意义,它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使少数民族从中学到了汉族移民 天龙屯堡

先进的农耕文明和儒学文化。最初少数民族对“屯堡人”处于敌视状态,但随着交融与磨合,仇恨逐渐淡化,少数民族同胞向屯堡人学会种植各种谷物的先进方法, 改变了当代刀耕火种的习惯。苗族至今仍把玉米叫做“那丢”,意思就是汉人的粮。朱元璋为了各少数民族向化儒学,强迫西南少数民族土司贵族子弟进入国子监学习儒学文化,使他们“永奉正朔”,从儒学中步入文明。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文明的传播确实带有压迫性,但是明朝的征南屯田决不是一个简单意义的征伐占领,它是当时统一国家的必需手段。

E C 、 马云(2014-11-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