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采茶戏

家乡区县: 江西省高安市

    高安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宜春地区,起源于江西高安的民间彩灯,后受赣南、浙江小调及高安锣鼓戏的影响,于1917年前后形成。开始仅用于丝弦(胡琴)伴奏,不用打击乐,故亦名“高安丝弦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京剧较多影响,采用了京剧以及民间吹打中一部分锣鼓经。音乐曲调有老本调,花旦本调,小生本调,服药调,争夫调等。曲牌多来自本地区的民间吹打,其锣鼓点子有100多个,有时则配其它乐器,旋律流畅悦耳,节奏跳跃欢快,气氛热烈。建国后,进行戏剧改革,高安采茶戏也推陈出新,发展为江西省四大地方戏剧之一。
    高安采茶戏古称“江右上县”的高安,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高安采茶戏则是这块古老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民孕育出的一坛老酒,喷发着醉人的醇香。高安的农民或在蚕桑耕种之中,或在收获喜庆之际,有感而发,信口引吭,一人呼,众者和,管弦助兴,铙钹取闹,傩面雉首,相聚而乐,于是,一个古老的剧种便在农民们不经意的嬉闹中诞生了。

    地方剧种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唱腔与念白的两个方面。高安采茶戏的舞台语言以高安方言为依据,那就需要演员不但在念白上是艺术化的方言土语,更重要的是将方言有机地结合到采茶戏的唱腔中去,使之更具有地方特色和戏曲的韵味。在这方面,现在有的青年演员还是做得尚有欠缺。除念白操半生不熟的高安方言以外,唱腔的吐字基本上都是普通话,唱起来象歌剧,与观众的欣赏期望相去甚远。
据专家研究成果,高安方言声调的特点,是“变音”较多,在戏曲唱腔中“变调”行腔,不仅音域更宽,而且更具有浓厚的高安地方特色,何乐而不为呢?
    艺术化的方言土语,通俗易懂,情趣盎然。《四九看妹》中银心倒茶给四九喝,一声“茶(ca)来咯”,四九故意听成“蛇(sa)来咯”。韵同音近,视听混淆,一阵忙乱“逗哏”包袱一抖,引起观众一阵欢笑声。又如,四九一边喝茶,一边又要回应银心关怀叮嘱,“慢点吃(qia)”,四九耍笑说,“吃茶莫哇事,哇事就会打布布。茶往下,气往上,两下哩会相撞,会梗死干哥哥”。押韵合辙,朗朗上口,就象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一样,与观众极易产生共鸣。又比如,四九逗耍银心,说无钱买东西,就割自己身上的肉去卖,给有钱人当下酒菜。银心气极,追打四九,伤心地掩面而泣。四九意识到玩笑开大了,说:“打了干哥还不够,还要榨桶麻油凑。”将流眼泪比喻成榨麻油,这是高安农村开玩笑的常用语。形象生动,比喻贴切。老表们一听就懂。

土豆(2014-04-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