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串
陕北把旅游性质的游逛说成“串”,也有走这儿走那儿的意思。今儿哪串去了?哪也不串咧。
“串”在陕北还有一个意思:搞女人。夜黑地你串谁家婆姨去咧?
这些“串”都是从元代口语中继承来的。元代的“串”有游手好闲到处乱串的意思。元·关汉卿杂剧《陈母教子》二:“你则好合着眼无人处串。”
“搞女人”这层意思,早在元代也有了。元·无名氏散曲《水仙子过折桂令·秋景》:“老先生空恋锦堂娇,滑弹子难粘凤嘴胶。劣厥丁使不透鸦青钞。把一片惜花心空费了。引的人梦断魂劳。迷魂阵折了一阵。琉璃井擦了几交,莺花寨串到有千遭。莺花寨串到有千遭,怎能够热气儿相呵?只落得冷眼儿偷瞧。”
2.倒灶
是“倒霉、不景气、败落”的意思。也用于形容做事不顺利。那人家里一满倒灶得不行;今儿可倒灶咧,甚也没卖了。
《西游记》二十五回:“你遇着我就该倒灶,干我甚事?”清·翟灏称“倒灶”语本出于汉·杨雄《太玄·灶》:“灶灭其火,唯家之祸。”
这个词,元代曾写作“倒皂”,是“倒霉、不顺利”的意思。元·关汉卿散曲《古调石榴花·怨别》:“烦烦恼恼,哀哀怨怨,哭哭啼啼。回黄倒皂,长吁短叹,自跌自堆。”
3.为甚(shèng)
问为什么,陕北说“为甚”,音“卫胜”。你说嘛,这是为甚?
“为甚”是古人口语中的问话用语。唐 《敦煌变文·唐太宗入冥记》:“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武德七年为甚杀兄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元·马致远杂剧《青衫泪》三:“我为甚将几陌黄钱漾在水里。”
4.恢
是形容词,在陕北口语里,用来形容不管可观条件强作愣干、白费力气、枉费心力的行为。五八年大炼钢铁,一满恢着了!
“恢”也用于形容冒失、傻愣。这恢?!你能跟人家老子的说这号话吗?
引伸为傻。陕北不说“傻”这个词,只说“恢”。欺负个恢汉算本事?
古人就用“恢”形容不管可观条件强作愣干、枉费心力的行为。元·马致远散曲 《庆东原·叹世》:“画筹计,堕泪碑,两贤才德谁相配?一个力扶汉室,一个恢张晋室,可惜都寿与心违。不如醉还醒,醒还醉。”说的是诸葛亮使劲地扶助汉家基业,羊祜玩命地张显晋室恩德,都是客观条件并不具备,事业未成身先死。“力”和“恢”都是形容词。“力”一直原样保留在陕北口语中,“恢”后来演变成了今天陕北口语里的“恢”。
5.脑(náo)
陕北口语里,“脑”完全取代“头”,音“挠”。如说头疼是“脑疼”,说猪头肉是“猪脑肉”。秧歌:猪脑肉黄米酒,为我的朋友来接风。
这种把“头”完全叫作“脑”的习惯,是承自古人的语言。汉《淮南子·俶真》:“堕者折骨碎脑。”
6.圪崂
陕北管角落和旮旯叫“圪崂”。“圪崂”也泛指狭窄偏僻的地方。也说“圪崂崂”。你们两个在那背圪崂里作甚?民谚:圪崂里种的好麻子,丑婆姨生的好娃子。
宋元时期,文字中大量记入口语词汇,于是这个词出现在书面了,才能让今天的人们知道,这个词至少有800年了。其实,这样的词汇,是深深地生长在民间口语中的,恐怕再往前不知道有多少年,就有他们了。
宋元时期,这个词被识字的人们写作“落、阁落、圪落”,它们的意思都是角落。宋·洪迈 《容斋三笔·切脚语》:“世人语音,有以切脚而称着,亦见之于书史中,如以……角为圪落……”。元杂剧:关汉卿 《玉镜台》:“你再黑阁落里欺你男儿。”
随着语音演变,这个词又被写作“旮旯”了。背景方言现在就念“旮旯”。古人所记下的“落”,现在还有音为“lào”,跟“崂”的音是一致的。
7.烧酒
“烧酒”就是白酒。“烧酒”这个词,在普通话里已基本消失,而在陕北,“酒”指米酒,“烧酒”指白酒,一般分得比较清楚。家里做下酒了不喝,要喝烧酒。
中国古代所言白酒,应该是指以大米为原料酿制而成的浊酒,色白,像今陕西关中出品的白色米酒。今所谓白酒,乃无色透明的蒸馏酒,就是宋元以来的“烧酒”。
汉语中,指蒸馏酒的“白酒”一词早已取代“烧酒”。但在陕北,从20世纪60年代到世纪末,才逐渐接受“白酒”一词,之前统称“烧酒”。至今,广大乡间仍习称“烧酒”或“辣酒”。酒曲·让酒:烧酒本是五谷水,先软胳膊后软腿。
唐代已有“烧酒”一词。白居易《荔枝楼对酒》诗:“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那时所说“烧酒”,不像是说今天这样的白酒。宋·宋慈《洗冤集录》:“口含米醋或烧酒,吮伤以吸拔其毒,随吮随吐。”这里的“烧酒”用于抗蛇毒,应是酒度高的蒸馏酒。
李时珍说“烧酒”是用蒸馏法制成的酒。《本草纲目》二十五《谷·烧酒》:“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或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