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前的习俗

家乡区县: 福建省平和县

    年前的准备,十二月十六日:尾牙。访谈中,取得老者的描述:“本地有‘初二、十六牙’的说法。每个月的农历初二、十六两天是头家(即雇主)给伙计(即雇工)改善伙食的日子。十二月十六就是一年的最后一个‘牙日’。头家除了给伙计工钱,请伙计吃顿饭之外,还要决定是否继续留用。有些话不方便直接讲,于是头家照样包红包、请吃饭,但是用摆放筷子来暗示。如果筷子头冲里就说明这个人还可以留下来,如果筷子冲外放,那明年这个人就识趣不要再来了。”当然,随着社会的变迁,老人所描绘的场景今天已经不存在了。
十二月廿日:“清船”或“清沌” 。过年之前扫除晦气、弃旧迎新的习俗,小溪镇在这一天进行,闽南其他地区清船的时间不一,但内容基本一致。在这一天,主妇会带着孩子清扫家里的所有角落,除了平时打扫的地方,还要搬动家具,清理卫生死角;刷洗家具、地板、窗户,用特制的长扫帚清扫天花板,把积了一年的灰尘和积垢清洗干净。今天这一活动仍然保持了下来,但笔者在访谈中得知:“以前,清扫完毕后每家每户会在厅堂挂上祖宗像,在春节期间摆放清水、茶酒和鲜果供奉,到正月廿日以后方才撤去。”现在很少有人家在厅堂里长时间供奉祖先,十二月二十日这一天仅仅是彻底清扫卫生的日子了。这时,平和县城已被节日的气氛笼罩住,各单位门前挂着“欢度春节”的横幅,街边巷尾和过年有关的商品越来越多,火红的春联,鲜艳的衣服,小孩子们放寒假了,大人上班也渐渐松散,准备过年了。
十二月廿四日:送神(灶神)上天。民间传说在人间监督了一年的灶神在今天回天庭复命,所以家家户户会摆堂,供上香烛、清茶送神上天,祈祷灶神上天庭时多报好事。供品主要有糖果、饼干、红橘(取吉祥之意)、发粿 、萝卜 等。今天,活动和祭品没有太大变化。
节日准备过程中,除了卫生、祭祀以外,自然少不了食物,现在县城里的居民大多直接从市场购买鱼肉等食物,已不同于传统的做法了,而正像歌谣中所说的,准备节日食品在过去是春节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这里将变迁之前的节日习俗记录如下:
十二月廿五日:戽塘鱼。人们将池塘里的鱼全部捕出,作为年货改善生活。常见的有鲢鱼、草鱼、鲤鱼等。
十二月廿六日:阪子圩。这天当家人去赶集,初步购置年货和礼物,比如春联、甘蔗 、孩子的新衣服等。平和县有这样的民谣:“孙吵要鞭炮,老某要黑裙,媳妇要花粉” ,形容当家人的家事繁多。
十二月廿七日:杀公猪。商品经济不发达时,往往几户人家合养一头猪,到这一天杀猪,每家平分猪肉,春节所需的猪肉便有着落。现在,主妇会在这一天赶集购办春节时需要的食物。
此外,城乡之间亲朋的感情、礼物、文化交流主要在这段时间进行。乡下的亲朋在拜年时会送一些家禽、农产品(冬笋、杨桃、甘蔗等)及自制的食品(如米粿、年糕等)作为礼物;而城镇的居民则用年画、挂历、毛巾、茶叶等物品回馈。一来一往时,聊家常,说年景,相互之间的感情得到表达和交流。在平和县,这样的习惯一直没有太多变化。
十二月廿八日:赶尾圩。在以前,这便是这一年的最后一次集市,人们会把春节期间该用到的物品买齐,比如油、盐、菜、肉等,正常的供应会在正月初五之后才陆续恢复。访谈中得到老者的说法:“正月初五之前,只有急用的像鞭炮、香烛这些商品出售。连药店也只会开一个小缝!有一年初几碰到家里半夜有人生病,敲半天门大夫都不出来,急死人。东西也比平时贵很多,有时甚至贵出几十倍。”现今虽然不存在商品短缺的问题,商店从正月初三开始陆续营业,不过营业时间缩短而已,但人们还是习惯在廿八这一天把不易腐坏的食物购买齐全,给自家贴上新春联,到理发店整理妆容,并且准备好第二天要制作食品所需要的配料。

看陌生人群(2014-11-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