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7月,1993年10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区面积152.8平方公里,下辖两镇和三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20余万。 建区18年来,尤其是‚二次创业‛的五年间,全区干部职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徐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秉承‚激情、思路、办法‛的工作理念和‚马上办、办到位‛的工作作风,不断深化‚两个转变‛(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时刻保持锐气激情,顺境趁势而上,逆境迎难而上,始终抢占发展制高点,始终把握发展主动权。成为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极,淮海经济区最具投资价值的‚热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紧临徐州市主城区东侧,距市中心5.8公里,距新城区4公里,与老城区、新城区呈‚金三角‛之势。陇海铁路、京沪铁路、连霍高速、京福高速、104国道、206国道、310国道、京杭运河贯通全区,正在建设的京沪高铁和即将开工的徐兰高铁在开发区交汇设站。开发区距全国第二大铁路编组站——徐州铁路编组站1.8公里,距国家一类口岸——徐州观音机场30公里,距连云港港口2小时车程。京沪高铁通车后,从开发区到北京和上海均只需2小时。徐兰高铁通车后,徐州到西安也只需2小时。到时,徐州将成为唯一的与北京、上海、西安均为2小时车程的城市。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开发区也将因此获得极富价值的商机和极具魅力的愿景。
产业基础雄厚扎实。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徐州市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已培育发展了以工程机械和专用车辆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太阳能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以生产性物流和软件服务外包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等三大主导产业以及工业电子、特色食品、生物制药、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装备制造已形成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建材机械、风电设备、节能燃控设备等五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工程机械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龙头,形成了以徐工为核心、卡特和斗山等企业为骨干,从主机到关键零部件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太阳能光伏从多晶硅起步,短短四年时间,迅速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基地。中能硅业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到年底将形成2万吨多晶硅、3GW铸锭、500MW切片的产能。目前在开发区已形成中能硅业、协鑫硅片、艾德太阳能等企业上中下游战略合作、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的产业链条。现代物流业集聚效应凸显,星丰、丸全、利星行等一批大型生产性物流企业相继崛起。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大连开易、江苏浩辰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入驻。
招商选资势头强劲。
成功探索出以专业化招商为特色、全员高效服务的招商选资机制。不断强化招商选资的‚生命线‛地位,大力实施‚招大引强‛、‚招高引优‛战略,围绕产业培育目标,着力引进旗舰型、龙头型和产业链项目,全力突破重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对引进的重大项目实行保姆式贴身跟进服务。已有2000多家企业在开发区投资兴业,其中外资企业500多家,美国卡特彼勒、德国蒂森克虏伯、法国圣戈班、丹麦维斯塔斯、韩国斗山、香港协鑫、台湾力晶、徐工集团、青岛啤酒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先后在开发区投资落户。
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创建了以工业设计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认证检测中心、科技创业中心、人力资源中心、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中心等为主要载体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密切合作,组建了徐州工程装备研究中心、徐州技术开发研究院、江苏省工程机械研究院等技术研发平台,使开发区迅速成为淮海经济区科技研发孵化的高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区域。先后出台了10多个引才惠才、扶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较好地促进了创新主体和创新人才的快速集聚。全区拥有国家和省级各类研发机构29家,省级以上创新领军人才76人,人才总量3.2万人,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支撑、政产学研金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在高起点规划的前提下,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形成了‚五纵五横‛的骨干路网框架,建成区面积50多平方公里。功能园区建设力度加大,依托区内的高铁站区,规划建设约12平方公里的高铁国际商务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软件及服务外包、科技研发、金融证券等高端服务业。依托清华大学,与清华控股合作开发一期面积达3平方公里、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循环经济等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国内首家清洁技术产业园,已具备‚九通一平‛条件,并有一批项目进园建设;力晶半导体产业园、中德东方鲁尔生态产业园等功能园区正在有力有序推进,建有海关直通式监管点等服务平台。环保优先原则得到落 — 6 — 实,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正在全力打造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了一流的金龙湖景区,促进了开发区服务功能、文化氛围、人居环境的不断优化。
亲商服务温馨周到。
积极借鉴国内先进园区经验,着力营造‚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环境,初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接轨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始终坚持以‚诚‛招商、以‚优‛便商、以‚信‛安商,实施了授权代办、保姆式服务和‚一卡通‛、‚绿卡清‛制度。‚马上办、办到位‛成为开发区的鲜明品格,形成了让投资创业者满意舒心的良好环境。
各项事业和谐共进。
以每年的十件实事工程为抓手,统筹城乡发展,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所辖两镇三个街道办事处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市前列。开发建设成果惠及全区居民,全市一流的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建成使用,开发区已有中学7所、小学16所,拟建国际学校1所,教育教学质量进入全市第一方阵。新建高标准安置房270多万平方米,竣工上房170万平方米,万余户农民喜迁新居。形成了均衡教育、医疗卫生、创业就业、征迁居住、社保养老等五大民生保障体系。 当前,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标志着园区发展进入了转型发展、科学跨越的新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开发区将以乘势而上的锐气开启新征程,按照国家和省、市的要求,紧紧扭住‚全力建设对外开放先导区、产业升级示范区、创新创业活力区、生态宜居新城区‛这个核心,加快实施‚二次创业‛新一轮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转型升级。突出重点,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光伏两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光电、软件和服务外包、总部经济、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改造工业电子、特色食品、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顺利实现‚三年总量翻番、五年挺进‘国家队’第一方阵‛的新一轮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海纳百川,激流勇进。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块投资的热土,一个创造财富的宝地,一个实现梦想的乐园。勤劳质朴、诚实守信的开发区人真情期待与您共同谱写高铁时代的华彩乐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