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滨海一农民利用秸秆种植,产量增两倍
滨海一农民利用废弃秸秆试验种植山芋,没想到产量让周围的邻居都大吃一惊,其中一棵山芋藤上的产量重达10斤左右,其他大部分都在八九斤。昨天,记者在滨海县东坎镇东三村邢邦贵家的山芋田里看到,绿油油的藤蔓就像油画一般艳丽,刚刚挖出的果实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这边用秸秆作为肥料的山芋长得特别好,那边田里没用秸秆肥料的山芋叶子就是黄黄的,没有这边长得精神、有劲。”邢邦贵说。今年46岁的邢邦贵是安徽庐江人,在滨海生活已经有13个年头了。平时,他爱动脑子搞发明。问及他为何想到用秸秆作为肥料来种植山芋时,腼腆的他笑了笑说,看到收割上来的秸秆堆放在墙角,既占地方又造成资源浪费,当时正好种植山芋,于是决定用秸秆当肥料种植试验看看。“你瞧,就这样把秸秆平铺在泥土上,大概堆有1米左右高,再在平铺的秸秆表面开几条U型凹槽,将泥土放置于凹槽内,然后将山芋苗埋在泥土里。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秸秆腐烂成有机肥料,能够更好地促进山芋苗生长。”邢邦贵向记者展示着他的秸秆利用方式。随后,邢邦贵当着大家的面刨起了自己精心种植的山芋,只见他用手慢慢拨开上面的浮土,轻轻一拔,一连串的山芋就被连根拔起。细数了一下,这一棵藤上的大大小小山芋有10多个,用杆秤称了一下,竟然重近10斤。“嗯,真不错,正常一棵山芋能长3斤左右,他利用废弃秸秆长出来的山芋,竟然产量比一般田地长出来的要多得多,我们明年也试着种几亩看看!”邻居张大婶对邢邦贵跷起了大拇指。
接着,大家来到旁边的一块山芋田,进行了产量对比,发现一棵藤挖出的山芋竟然只有1斤左右,与邢邦贵的一棵藤能挖出近10斤山芋形成了鲜明对比。“利用剩余的秸秆制作堆肥、种植山芋,既能有效解决秸秆焚烧及推入沟河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又能显著增加山芋的产量,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情确实值得推广。”从村支书位置上退下来的老人林瑞太乐呵呵地说。
盐城市农业环境监测站站长倪圣亚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农村流传的“地瓜(山芋)下蛋”就是使用秸秆作为肥料,结出的果实都比直接种植的要大得多。秸秆腐化后形成有机肥,营养丰富,能够改善农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产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