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咸水歌

家乡区县: 广东省中山市

咸水歌是广东汉族民歌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广东省中山、番禺、珠海、南海等沿海和河网地带的农民和渔民中,而中山坦洲则是珠三角地区咸水歌的代表区域。 咸水歌是渔民操广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渔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白话渔歌"。2006年5月20日,中山咸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

中山咸水歌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是亦渔亦农的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中山市面临大海,浮家泛宅的人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冲积平原上,以繁殖、捕捞为业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他们散居在中山、斗门、顺德等沿海地带和河网地带。中山咸水歌,在坦洲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广泛,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唱法。2001年,十多首中山咸水歌代表作被收录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

中山咸水歌是中山民歌的缩影,是大沙田的优秀民间音乐文化,是古老疍民歌曲的遗存,是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疍家人共通的“语言”。更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包含了疍家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取向,对疍民的历史、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价值。咸水歌是岭南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存中山民歌的主旋律,这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在反映基层心声、对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革”期间,中山咸水歌一度受到批判压制,1979年后得以重新传唱。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年青一代文化意识、人生价值取向的改变,现在剩存能有系统地唱咸水歌的只有不过十人。咸水歌这一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正处于濒危绝唱的边缘。

2006年,中山咸水歌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结构分析

歌词为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较自由,同节(上下句)同韵,换节可以转韵。《对花》是中山"咸水歌"的常用曲目,它与北方地区的"对花体"民歌有一些共同的问句方式,具有本地特点的是对歌者相互之间的称谓和旋律进行,如仅"妹好啊咧"、"弟好啊咧"就出现了四次,加上"好妹啊?腊 、"好弟啊?腊 两个衬句,大大增加了它特殊的地方色彩.

咸水歌的结构:咸水歌有长句,短句两种形式,各有不同的音调和拉腔,而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它一般是由上句和下句组成,也就是单乐段体,这种单乐段体多数用在独唱或是问答式的对唱曲中;也有由四个乐句组成的复乐段体;有时,因为歌头、衬词,或者是叙事的需要,会把乐段扩充或延长,从而构成不拘一格的自由体,如"长句咸水歌",或是叙事形式的长诗,但其结构基本上还是保持在四句为一乐段的复乐段体。

“有咸水的地方,就有咸水歌”,两个中山的疍家女在水上放歌

旋律分析

咸水歌的旋律:它是以第一、二乐句为基本形态作旋律发展,除了歌头、中间的停顿和歌尾基本固定外,中间的旋律都是围绕主音以二度级进、上行或下行、加花或减花来表现;乐句中间的旋律构成多数是"因字落腔",服从于语言声调的高低,处理比较机动灵活。因此,同是一个唱腔的"咸水歌",第一段词的旋律和第二段词的旋律就会有所不同,只是它的歌头、歌尾或拖腔不变,这就形成了"咸水歌"的特点。

而从生活状态上来说,咸水歌的节奏,是与水上居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这就好比艺术的产物,与艺术的创作者永远有着一种"神秘"的联系。这种联系或许就是一种"共鸣",节奏上的共鸣。水上居民的生活,是摇摆的,因为要划船,因为水会打在船身上而使船开始摇晃;所以,咸水歌也是在摇摆或划浆的基本节奏上组成的,是以正规节奏为主,以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交替使用,又因语言和感情的需要,出现附点音符和切分音,从而使不正规节奏在对置上起着变化,给人以优美,流畅的感受。听着咸水歌,恍如看见水上千帆相竞的壮美景象。

传承意义

坦洲是中山民歌的发祥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山咸水歌曾鼎盛一时。文化大革命期间,咸水歌被禁唱,十年的断层对坦洲的咸水歌冲击很大,今年七十岁的老人可能还依晰有记忆,而50岁的人只能是会唱一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代著名歌手,如由五十年代起就全国、全省闻名,一直是咸水歌顶梁柱的歌王何福友、梁容胜、陈石等相继去世,现在坦洲现存能有系统地唱咸水歌的已不会超过10人,而且他们大多年事已高。

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和年轻一代文化意识、价值取向的改变,使咸水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当地多数人已不知咸水歌为何物,咸水歌的濒危状况可想而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中山咸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山咸水歌在首届香港中山文化节上表演

我的能力秀:http://www.wm23.cn/keshinbaby

我的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49828032.html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77066313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5211437k

2014-11-18 00:10:20

keshinbabay(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