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师侨校

家乡区县: 江苏省启东市

      清末民初,张謇在启东留下了两处遗址,一处是建造于1911年的挡潮墙,一处是东南中学内的通师第二附小校园。这两处遗址,可以说是张謇“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理想的体现,这也使张謇在启东一直都深得人望和敬重。

      从市区驱车半小时就到了通师第二附小,这是一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坐北朝南,三进两院。它最初是张謇1922年创办的垦牧乡高等小学,1924年张謇把南通的通师附属小学改为第一附小,把这里改为了第二附小。当时他花费9万银元,建屋80多间,院内有两层楼房一幢,教室8间,实验室2间。当然这只是学校的一部分,四合院外还有操场等配套建筑。开学时,张謇来这里作了演讲,并题写“体农用学,合群自治”的校训,刻成长匾挂在校门上方,同时他还为学校写了校歌。院内清静优雅,古树浓郁遮地,银杏、榆树、槐树都还是当年栽的树,一砖一瓦都基本没有变动,长长的盥洗池也还能放出水来,只是逝水流光,斯人已杳。

      该学校最早校门前是一个池塘,池塘前边是礼堂,礼堂前边还有一个池塘。1938年3月,南通沦陷,通州师范被烧毁。当时的校领导于敬之、顾公毅等人便把通州师范迁到了这里,改名为通师侨校。于敬之是张謇最赏识的学生之一,在通师毕业后被派往日本留学,回国后逐渐任通师校长。他的长子于勤伯大夏大学毕业后,也在这里教书,迁校后不久,不料患病,因无钱治疗,病逝在学校。于校长悲痛欲绝,全校师生也为之流泪。作为私立学校,

      校园西南角有一处粟裕纪念室,最南边的一间房子就是1942年春天粟裕率领新四军一师教导大队进驻这所学校时他工作和居住过的房子。粟裕最后一次来到这里是1942年5月下旬,他和专属专员季方来到学校商量师生疏散等事宜,会上讨论了学校可能被日军占为据点,校舍是否保留的问题,教导主任顾公毅说:“如果日本人坚持要拆要烧,我愿与学校同归于尽!”粟裕赞扬了顾老的民族气节,考虑到这所学校是当时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阵地,粟裕决定保留校舍。

     1962年春,郭沫若为该校题词“东风永健”,这题词匾牌还挂在校门上方,仿佛在感叹着岁月的流逝。
     张謇是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首创者之一,他创办的通师学校是我国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被孙中山称为“开全国之先河”。因此通师学校迁入第二附小,加上抗大九分校的驻入,都为这所学校增添了不少夺目光彩,也使通师第二附小成为了一所不平凡的学校。

清一莫麟(2014-04-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