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县城老城区偏西北(原城关一小),座北朝南,为河南省1963年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庙为纪念教育家孔子和弘扬儒学而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金初战乱遭毁,元至大、至治年间曾两次修葺,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改、扩建。扩建后规模宏大,形成南北长192米,东西宽118米,占地22656平方米的建筑群。主体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建有杏坛、聚奎壁(俗称琉璃影壁)、外泮池。外泮池两侧建有“德配天地坊”和“道冠古今坊”两座牌坊。中部建有棂星门、“杏林春色”、“桂苑秋香”两座石坊和内泮池、大成殿等。 后部建有明伦堂、尊经阁、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等。另外,还有许许多多辅助建筑。后又多毁于战火。襄城解放后,仅存一个大院和院内大成殿及部分松柏,学宫门前外泮池及聚奎壁。聚奎壁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高9.9米(含基座),长24.45米,厚1.63米,为挑山式、琉璃瓦建筑。基座由首山红石砌成,长26.1米,厚2.35米。壁面由三组彩砖浮雕组成,中间主体画面为“四龙戏二珠”,东侧为“麒麟望月”,西侧为“双凤朝阳”,下饰云雷纹、花草纹浮雕。该壁为中华古建筑的艺术珍品。大成殿为清代重修,五间宽17.8米,进深12.45米,为九脊八坡歇山式琉璃瓦建筑,开建在长19.6米、宽15.4米、高1.5米的砖石台基上,历经风雨基本完好。襄城文庙为全国十大文庙之一。1988~2000年,县委县政府及襄城人民对文庙建筑进行了很好的保护,并一直是莘莘学子敬仰和获取知识的殿堂。其中,1998年投资8万元,对文庙及奎壁进行了整修,并新修了保护墙,铺设了地面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