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建置于后周显德六年五月初五,即公元959年6月13日。
霸州的建置,包含两个重要举措:其一,“韩令坤为霸州都部署,率所部兵戍之”(《宋史》),战时的边关,一切以军事防御为目的,所以霸州的第一任长官不是行政长官,而是军事长官。其二,“诏发滨、棣二州丁夫城霸州”(《旧五代史》)。
霸州的建立,不是世宗柴荣临终前的仓促决定,是他站在历史的高度,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统一大业的全局考虑,做出的战略性决定,一直影响到以后北宋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柴荣为霸州的建立创造了历史的契机,同时又是建立霸州的决策者。
霸州一经建立,就以强劲的防御能力和重要的交通位置出现在历史的舞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
一、在制度上提升了霸州的政治地位,由关隘提升为州治。
二、在军事上加强了防御能力,有力地阻止了契丹南侵,巩固了北部边防。为北宋赵匡胤确立“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提供了军事上的保障。
三、在经济上,促进了边境贸易的繁荣。作为北宋的榷场和重要的通商要道,在相对和平时期,北宋以茶、香药、犀角、苏木、漆器、绫罗等与辽交易,辽以羊、马、银等物向北宋输出。
四、在交通方面,是“宋辽驿道”的咽喉,强化了关隘作用。三关的收复,霸州、雄州的建立,界河的划定,使界河两岸原本一体的县域被界河一分为二,在宋辽边界上出现了三对同名并立、相互对峙的县,在界河南岸,由北宋统辖,依次是霸州之永清(今霸州)、雄州之归义(今雄县)、雄州之容城。在界河北岸,由辽统辖,依次是幽州之永清、涿州之归义、易州之容城。这种局面的形成,一直影响到今天霸州行政区域的格局。
重要的交通位置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都城从中原移到了北京,政治中心的北移,对霸州的城市功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军事防御为目的的城市功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此时,霸州地处畿辅,“畿南第一州”的地理位置凸显出交通位置的重要性。
历史上,华北平原最早形成的南北大道基本沿着太行山麓50米等高线排列,依次是北京、涿州、保定、正定、邢台、安阳、新乡,再直达洛阳、郑州、开封等中原都城。
唐设置三关后,平原中部的南北通道逐渐发展成熟,以北京为起点,经固安、霸州、雄县、鄚州、河间、清河、馆陶、大名、濮阳,到达开封,与今天的京开公路(106国道)基本吻合。在这条道路上,雄州原本是与霸州同时建置,同等重要的防御城市,由于偏离南北交通的主干道,在元代以后,失去了战略防御和兵员集结的需要,逐渐衰落,成为今天的雄县。霸州凭借优越的交通位置,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得以快速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