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的河(下)

家乡区县: 廊坊霸州市

永定河对霸州的重要影响
永定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岭的北麓桑干泉。古代称氵纍(lěi)水、治(chí)水,隋代称桑干河。辽代以前,永定河有“清泉河”之称,水清见底。自有文字记载到公元936年的二三千年间,很少有泛滥改道的记载。辽金时期,由于上游大片森林的破坏,原先地表的枯枝落叶层和分解完全的腐植层受到冲刷,“清泉河”水逐渐变黑。“呼黑为卢”,称卢沟河。今大清河两岸的黒泥是否卢沟河泛滥的遗留物,尚待方家考证。这一时期,北宋霸州知州杨应洵曾于霸州疏浚河道,构筑堤防,这是霸州抵御永定河灾害的最早记录。

元代,由于永定河发源于黄土高原,上游支派众多,大都城(今北京)的兴建,加剧了太行山森林的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河水变浑,挟带的大量泥沙,导致中下游严重淤积,桑干河下游改名“浑河”,又称“小黄河”。这一时期,浑河迁徙不定,改道频繁,沿边州县水患频繁,又更名为“无定河”,其干流自石景山南东麻峪分为二支:一支入安次、武清旧道,另一支自涿州南流经固安,至霸州入拒马河。

明代中叶,永定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淤平了北宋时期的界河。界河的淤塞,一方面,迫使拒马河下游改道入玉带河(即今大清河),与西南来的诸水汇流,到雍正五年(1727年),为缓解大清河的压力,另凿中亭河以分流泄洪;另一方面,地表径流均汇集于界河南岸的塘泊洼地,形成许多新的淀泊,河北平原中部的湖淀总体上分为东西二淀。以赵北口桥为界,东淀 “延袤霸州、文安、大城、武清、东安、静海之境,东西盖亘百六十余里,南北二三十里及六七里不等,为七十二清河之所汇潴。” “西淀跨雄、新数邑之境,既广且深,西北诸山之水皆汇焉” (《畿辅河道水利丛书》陈仪:直隶河渠志)。其中,霸州境内的高桥淀,周回达400里;东与武清县三角淀相接。嘉靖年间,霸州道观察王凤灵提出了较全面的防洪规划方案,主张在洼淀周围筑堤,增大滞洪容积,疏浚淤浅的河道,增开支河,多途泄水,以洼淀滞蓄为主,滞、泄、分三者兼顾。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帝亲自临视,命直隶巡抚于成龙采取疏浚和筑堤结合的方法,“自良乡老君堂旧河口起,迳固安北十里铺、永清东南朱家庄,会东安狼城河,出霸州柳岔口(今霸州东段西)三角淀,达西沽入海,浚河百四十五里,筑南北隄百八十余里,赐名‘永定’”。(《清史稿·河渠三》)这是“永定河”命名的由来。

因为保定(今新镇)以南诸水与浑河水汇流,水势不能控制,霸州与周边各县时有泛滥,为稳定浑河,自卢沟桥沿永清郭家务、里澜城至霸州堂二里全长二百多里的河道两岸筑堤,在柳岔口注入东淀。这一工程,使浑河故道在金门闸(今北京房山窑上北)与永定河分离开来,成为今天牤牛河的前身。河堤筑成后,永定河挟带的大量泥沙长驱直入,“淤高桥淀,而信安、堂二铺(今堂二里)遂成平陆,淤高桥淀芳淀,而辛张、策城尽变桑田” ,以后,雍正、乾隆等历代清朝统治者不断加强对永定河的治理,东淀西北的三角淀是主要容水淀泊,由于永定河不能直接入海,最终以三角淀作为永定河的淤沙库,到清朝末年,三角淀“已淤成平陆”,东淀湖群仅存文安洼。

 

 

歆歆(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