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抗震纪念馆 唐山抗震纪念馆是为纪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唐山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唐山的伟大壮举而建立的。唐山抗震纪念馆于1995年被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唐山抗震纪念馆
类别
历史博物馆
地点
河北·唐山
竣工时间
1986
唐山抗震纪念馆位于唐山市区中心抗震纪念碑广场西侧,始建于1986年,原名为“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建筑面积1488平方米。1996年,为纪念抗震救灾20周年,唐山市委、市政府对原馆进行了改扩建,同时更名为“唐山抗震纪念馆”,扩建后的纪念馆建筑面积为5380平方米。
纪念馆内有大型综合性展览《今日唐山——唐山市建设成就展览》。展览共分9部分。第一部分综合介绍了唐山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以及震后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客观地反映了唐山大地震给唐山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极其惨重的损失,记述了唐山人民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壮举和伟大业绩。第三部分至第九部分展示了在地震废墟上崛起的新唐山的风姿。
唐山抗震纪念馆是为纪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唐山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唐山的伟大壮举而建立的。唐山抗震纪念馆于1995年被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唐山抗震纪念馆位于唐山市区中心抗震纪念碑广场西侧,始建于1986年,原名为“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建筑面积1488平方米。1996年,为纪念抗震救灾20周年,唐山市委、市政府对原馆进行了改扩建,同时更名为“唐山抗震纪念馆”,扩建后的纪念馆建筑面积为5380平方米。
地震当天的日历
纪念馆内有大型综合性展览《今日唐山——唐山市建设成就展览》。展览共分9部分。第一部分综合介绍了唐山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以及震后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客观地反映了唐山大地震给唐山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极其惨重的损失,记述了唐山人民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壮举和伟大业绩。第三部分至第九部分展示了在地震废墟上崛起的新唐山的风姿。
按照对党和政府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精神,此次《唐山抗震成就展览》展出内容,广泛征求了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并经过了各级领导的严格审定.<唐山抗震成就展览>一方面以突出重点、体现特点、展现亮点为原则,充分展示了震后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英雄的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建设繁荣美好新唐山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以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相信科学为原则,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加大了抗震救灾、防震减灾的展出内容,使地震文化资源得以全面整合,展览体系完整而独具唐山特色。 按照将唐山抗震纪念馆打造成一座独具特色的集时代性、科学性、纪念性于一体的综合性精品展馆的总体要求,在展陈设计方面,采用了全新的设计理念,注重观众的感受与互动性,通过场景复原、大型浮雕、艺术造型等现代化展陈手段的综合利用,将整个展馆营造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的展陈空间。体现展览主体内容的图文展线不仅有珍贵的历史图片、电脑合成图,以及使用新材料与电子技术制作的光电地图、程控地图等,而且通过大量运用多媒体景观艺术,如幻影成像、虚拟现实、影视与场景结合等手段,把展览不断地推向新的高潮,使观众精神振奋、目不暇接。与此同时,我们还对抗震纪念馆的整体建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与扩建,在展馆西侧新加建了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的三层钢结构办公设备功能区和临时展览区,可举办各种临时性展览。整个展览面积由1996年的2500多平方米,扩大到了3500多平方米,展线达600多延长米。对馆内空调、消防、监控、电气系统等进行了更新改造,并新增设了电动扶梯、直升电梯、残疾人坡道等设施,使展馆功能更加科学完备而富有人性化。
在此次抗震纪念馆的改造过程中,展览部全体同志和工程设计施工单位以及市直相关部门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努力拼搏、夜以继日、废寝忘食,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在次,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参与设计的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以及市直各有关单位、各位专家学者和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唐山抗震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后要更好地发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参观展览,激发人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为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更文明、更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走进唐山抗震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圆形玻璃钢覆盖下的唐山市地形地貌模型,唐山的概貌在这里一览无余。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我们感受着这块土地博大的胸怀和厚重的历史。“罕见震灾,举世震惊”是整个纪念馆的核心部分,大量图片记载了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发生的7.8级大地震,给唐山带来的举世震惊的损失。市郊农田喷沙、滦河大桥断裂、芦台铁路桥钢轨弯曲……这些罕见的图片让我们深感震撼。在参观中,我们了解到地震发生后,唐山人民迅速从废墟中站起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靠解放军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在唐山的重建中,建设者们吸取地震教训,对各种建筑物实行抗震设防,使人民居住更加安全。
走出唐山抗震纪念馆,巍峨的抗震纪念碑就耸立在眼前。纪念碑主碑的四根碑柱,象征着唐山的新建筑拔地而起,主碑上端的造型,则犹如四只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着人定胜天。
2006年7月24日,为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唐山抗震纪念馆经过重新改造后落成迎宾。唐山抗震纪念馆始建于1986年,原为“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1996年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之际,进行了改扩建,同时更名为“唐山抗震纪念馆”。为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纪念馆再次改扩建。由1996年的2500平方米,扩大到3500平方米,展线达600多延长米。并对馆内空调、消防、电气系统等进行了更新换代,并新增设了电动扶梯。直升电梯,残疾人坡道等设施,使展馆功能更加科学完备。 纪念馆此次展出主题为《唐山抗震成就展览》充分展示震后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英勇的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建设繁荣美好新唐山所取得的党派成就。另一方面以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相信科学为原则,公分挖掘历史资料,加大了抗震救灾的展出内容,使地震文化资源得以全面整合,展览体系完整而独具唐山特色。
百米国画长卷<大地震祭>的4名作者赵锡复、孙叔文、乔文科、刘文甫(从左至右)在展示画卷局部。该长卷艺术地展现了震后唐山人民从自救互救到重建家园的过程。 唐山抗震纪念馆始建于1986年,原为“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1996年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之际,对其进行了改扩建,同时更名为“唐山抗震纪念馆”,馆内陈列了《今日唐山——唐山市建设成就展览》。建馆20年来,先后接待各界观众200万人次。经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在纪念抗震30周年之际,唐山市又对纪念馆重新进行了调展改造,馆内陈列了《唐山抗震成就展览》。
这次《唐山抗震成就展览》展出的内容共有10个部分,充分展示了震后30年新唐山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加大了抗震救灾、防震减灾的内容,使地震文化资源得以全面整合,展览体系完整而独具唐山特色。设计者通过场景重复、大型浮雕等现代化展陈手段的综合利用,将整个展馆营造成了一个气势恢弘的展陈空间。珍贵的历史图片、大量多媒体景观艺术的运用,把展览不断推向高潮,使观众精神振奋、目不暇接。为了增强展览效果,展览面积由1996年的2500多平方米扩大到了3500多平方米,展线达600多延长米,涉及者采用了最新的设计理念,更加注重观众的感受与互动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