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僖公生有三个儿子,长子诸儿,次子纠,幼子小白。僖公委派鲍叔牙辅佐小白。按照当时的礼制规定,待僖公百年之后,诸儿是君位的法定继承人。而纠呢?内因母亲受宠于僖公,得爱屋及乌之益,进有践位良机;外因母为鲁女,奏近水楼台之效,退有栖身之地。只有小白,年幼失母,外祖家宋国既弱又远,内无靠山,外无强援,像一只哀鸣的孤雁。所以鲍叔牙抱病不出。
好友召忽清楚地了解鲍叔牙所处的两难境地,并深深地同情他的不测遭遇,于是劝慰道:“我看小白一定当不上君位的继承人。”“您若是坚决不干,就不要出来。我暂且保证说您病得快要死了,就会一定把您免掉。”另一好友管仲却不这样想。他作了如下三点分析:第一,诸儿虽然居长,但品质卑贱,前途如何还说不定。看来统治齐国的,除了纠与小白两公子,将无人承担。第二,全国人都厌恶公子纠的母亲,以至厌恶公子纠本人。形势除非不变,倘若不幸上天降祸加灾于齐国,纠虽得立为君,也将一事无成。第三,小白为人,没有小聪明,性急但有远虑,而且因过早丧母得到国人的同情。人心所向,恐怕君位非小白莫属。管仲的分析确实高人一筹。当时的齐国,公族与卿大夫之间,贵族与国人之间的矛盾已经相当尖锐,在这种情况下,贵族与国人把衡定君位继承人的砝码加在势孤力单、对自身利益构不成强大威胁的小白一边是可能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一推断已为后来的史实所证明。因而管仲积极地主张鲍叔牙接受僖公的命令,并鼓励他要一心无二地侍奉小白。因为他认为:“为人臣的,对君主不竭尽心力就不能得到亲信,君主不亲信则说话不灵;说话不灵则国家不能安定。”鲍叔牙愉快地接受了管仲的劝告。
后来,僖公死了,因诸儿最长,立为国君,是为齐襄公。襄公昏庸无道,立十二年被无知所杀,无知自立为君,事发生在前686年。于是,管仲和召忽侍奉纠避难于鲁;鲍叔牙侍奉小白避难于莒。第二年春天,无知又被渠丘大夫所杀。连锁性政变使齐国出现了暂时无君的局面。这时,鲍叔牙辅佐小白,在高氏、国氏的内应下,不失时机地回国抢位,结果捷足先登,小白立为桓公。并在乾时打败了护送纠回国的鲁国军队,后又迫使鲁国杀了纠,召忽殉死,管仲被囚。从而稳定了桓公的君位。
另有一种说法是:齐襄即位第二年,驱逐小白,小白逃入莒国。襄公在位十二年而死,公子纠即位。国人召小白回国。小白犹豫不决,认为,纠文有管仲,武有召忽,虽国人召唤,亦无可奈何。鲍叔牙力谏:“如果管仲的智谋确实发挥出来了,齐国为什么还会乱呢?召忽虽然强武,岂能单独对付我们呢?”又谏道:“国家一乱,智者无法搞好内政,朋友无法搞好团结,国家是可以夺到手的。”于是命令车驾出发。鲍叔牙赶车,小白乘坐而离开莒国。行至中途,小白又变了卦,欲下车而还,却被鲍叔牙用靴子挡住了脚。车到城郊时,鲍叔牙命令二十辆兵车在前、十辆在后,并对众宣誓说;“事情成功,都听我的命令;事情如果不成,能使公子免祸者为上,死者为下。我用五辆兵车的车徒器械拦路。”于是,鲍叔牙充当前驱,进入齐国,驱逐了公子纠。管仲射小白一箭,仅中带钩。管仲与公子纠、召忽落荒逃到鲁国去了。不管哪种说法,鲍叔牙的赫赫定位首功都是不可动摇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