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君子”是儒家的道德典范和楷模,孔子曾提出“君子有九思三费”之说。《曾子立事篇》有言:“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径,亦可谓知矣。”可见,古人对君子的要求相当之高。然而当我每次看到周红军其人其书时,总能感到一种久违的君子气息扑面而来。
周红军来自中国书法之乡——河南省固始县,固始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春秋战国即封为蓼国,楚相孙叔敖大兴水利,泽被后世;开漳圣王陈元光开辟八闽,辉映史册。清状元吴其溶著《植物学名实图考》,影响中外;清史总纂、书法家秦树声,楷行风范。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固始县已经逐步走出30多位中书协会员,且多为国展获奖高手。或许是文风的延续,或许是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周红军从固始县一路走到国展领奖台,并且一直走着一条“宏大气象”的书法之路。
众所周知,当今书坛能以一种书体而扬名立万者,已经很不容易。然周红军却能做到诸体兼善,碑帖并举。并且其楷书和隶书都曾屡次博得评委青睐而斩获国展大奖。当我们审视其作品时,发现他的楷书和隶书走的是一条典型的碑派之路,用笔方折劲健,体势奇正相生;然其行草书却能不受碑版影响而能取帖之笔意,典雅含蓄,行云流水。集一碑一帖于一身,并行不悖,能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有深厚的技术功力,还必须有清醒的艺术见解和定位。然这一切在周红军做来,颇有一种举重若轻之感。
与当代魏碑楷书名家不同的是,周红军更致力于笔法和内涵的表现。苏轼曾言:“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细观周红军作品,他更多的是在探寻一种朴而不野,厚而不狂,险而不燥,正而不平,温而不和,敦厚而兼具灵动的辩证之美。其隶书多取法礼器,端庄劲挺,真气弥漫,笔下多有君子之风,庙堂之气。而其近期的小行书更是温文尔雅,端庄秀丽,悠然自适,一派天机。
诸体之间,皆能并行不悖,却总能以一种文气贯之始末,一如其谦谦君子之风,实属难得。正如清代刘熙载所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周红军不经意间将个性的儒雅冲和融入到书法中,又以书法的不激不厉来滋养着性灵。
当代书坛能领异标新者不乏其人,能守正固源者也不在少数,然周红军却能在固守传统的基础之上探寻到一种宏大气格,并将此气格升华为符合其自我心性的一种文气。能动人者,莫乎此气。能动人者,不是表面的技法,而正是这种发自内在的郁郁芊芊的文气。正如清张岱《陶庵梦忆》所言:以英雄忠义之气,郁郁芊芊,积于笔墨间也。周红军正是将这种内心的情感体验通过他的作品来传达和释放。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将在书坛举起属于自己的一面旗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