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功不恃,拱手让贤

家乡区县: 淄博市临淄区

   齐桓公由莒返齐当上国君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牙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要加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则非我之所能。”鲍叔果真像自述的那样功不该立,德不当位,才不胜任吗?绝非如此。他的赫赫定位之功是无人能比的,当时鲁国的施伯曾赞叹道:“鲍叔辅佐小白,先入齐而得国,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后入,鲍叔与鲁国一战,能使鲁军败退,功劳是太大了!”说到德才,施伯称鲍叔牙为仁,管仲说鲍叔牙是君子,召忽把自己、管仲、鲍叔牙之与齐国,喻为鼎之三足,鲍叔牙也承认自己堪当治齐之重任。尤其在辅佐桓公即位的斗争实践中,鲍叔牙的文韬武略足证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然而鲍叔牙拥功不恃,居位不贪。他把眼光放得更加深远。他认为自己虽然有才,但才不如管仲;他认为自己虽能治齐,却不能称霸天下;他认为自己虽然有德,然而德无止境;他认为自己虽然有功,然功须时时增益。他为不能增君而苦恼,他为世有增君之人而欣慰。有一次,他真诚地对桓公说:“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侯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史记·齐太公世家》)。对此,施伯评论说:鲍叔牙“一定要帮助管仲而烦其国君下顾,以显其定齐之功。人们也一定称他为有德。如果说,为国死事的功,是可以增益的,那么,荣显管仲这个活人的功劳,将更大了!”

   鲍叔为了说服桓公,从五方面比较,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他对桓公说:“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这并不是鲍叔牙的自己贬抑之词,实乃肺腑之言。对管仲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但桓公还有解不开的情感疙瘩,即一箭之仇。他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要了我的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牙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这样做的,您只要赦罪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

   桓公的顾虑消除了。派鲍叔牙去鲁国议和。经过激烈的舌枪唇剑,鲁君才无可奈何地把管仲交给鲍叔牙。鲍叔牙接受以后,大声哭叫三次,启程回齐了。到了堂阜地区,鲍叔牙为管仲举行消灾仪式,并给他沐浴了三次,然后推荐给桓公。桓公对管仲厚礼相待,以为大夫,尊为仲父,任为宰相。

齐润新(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