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叔牙让相后,连个部长都没当。他是退下来了,而且退得很彻底,直到管仲死后,鲍叔牙仍未复相。据史载:管仲卧病,桓公前去慰问说:“仲父的病很重了,这是无需讳言的。设不幸而此病不愈,国家大政我将转托给谁呢?”·管仲没有回答。桓公说;“鲍叔的为人怎样?”管仲回答说:“鲍叔是个君子。即使千辆兵车的大国,不以其道送给他,他都不会接受的。但是,他不可托以国家大政。他为人好善,但憎恶恶人太过份,见一恶终身不忘。”桓公说:“那么谁行?”管仲回答说;“隰朋行。”可知管仲死后,相位是传给了隰朋的。即便如此,鲍叔牙依然是退而不隐,他以桓公顾问的身份积极地议政、参政。据《大匡》中载:桓公三年,桓公因不听管仲规谏而举兵伐宋,结果败北而回,于是要管仲在国内加强军备。管仲说:“不行,这样齐国就危险了!”鲍叔牙谏曰:“公必用夷吾之言!”在关键时刻,鲍叔牙支持了管仲。桓公五年,宋伐杞,桓公欲举兵救杞伐宋,管仲不同意这样做,说:“依我之见,不如派人以重礼去宋国交涉,交涉不成,您就收留杞君加以封赐。”当桓公征求鲍叔牙意见时,他毫不含糊地说:“君行夷吾之言!”又一次支持了管仲。管鲍总是息息相通,心心相印。鲍叔牙理解桓管、支持桓管,并不逢迎桓管。相反,却时时规谏桓管,匡正一代君臣的言行。《小称》篇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一起饮酒,饮到高兴时,桓公对鲍叔说;“为什么不给我祝酒?”鲍叔捧杯而起说:“希望您别忘记流亡在莒国的时候,希望管仲别忘记被绑在鲁国的时候,希望宁戚别忘记车下喂牛的时候。”桓公离席再拜说:“我和两位大夫能够不忘您的忠告,国家就一定没有危险了!”正因如此,太史公说:“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齐人皆说。”(《齐太公世家》)又赞叹说:“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晏列传》)。多者,赞美也。
鲍叔牙逝世后,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所用材料,未注明出处者,参见《左传》、《国语·齐语》、《管子·三匡》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