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历史

家乡区县: 江苏省锡山区

无锡,简称“锡”,古称梁溪、金匮,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1] 无锡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接苏州,西连常州,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无锡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

无锡有鼋头渚、灵山大佛、影视城等景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是诗人郭沫若用来形容无锡太湖的风景的。[1]

城市百科景点美食文化人物历史自然建设学校

快速导航

旅游预测

中文名称无锡

外文名称Wuxi

别 名金匮,梁溪,锡城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较大的市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江苏省

下辖地区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江阴、宜兴

政府驻地滨湖区新金匮路1号无锡市民中心

电话区号0510

邮政区码214000

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太湖北岸

面 积4787.61平方公里

人 口638万人(2012年)

方 言吴语-太湖片-无锡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鼋头渚,无锡中视影视基地,灵山胜境,无锡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

机 场苏南硕放国际机场

火车站无锡站,无锡东站 新区站,惠山站

车牌代码苏B

人均生产总值¥124000 $20400(2013年)

地区生产总值8070.18亿元(2013年)

著名院校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太湖学院

历史名人吴太伯、顾恺之、钱钟书等

现任领导市委书记 黄莉新, 市长 汪泉

行政代码320200

目录

1历史沿革

2地理环境

▪ 位置▪ 境域▪ 地形▪ 气候3自然资源

▪ 水资源▪ 矿产资源▪ 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4行政区划

5人口

6政治

7经济

▪ 概况▪ 农业▪ 工业▪ 新兴产业▪ 服务业▪ 对外贸易▪ 金融业8社会事业

▪ 科技事业

▪ 教育事业▪ 医疗卫生9文化艺术

▪ 地方风俗▪ 地方节日▪ 地方神话▪ 城市名片▪ 方言▪ 宗教10旅游

▪ 旅游景点▪ 特产11交通

▪ 概况▪ 航空▪ 海运内河▪ 铁路▪ 公路▪ 轨道12名人

13友好城市

14荣誉

1历史沿革编辑

无锡是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

无锡(6张)

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

公元前11世纪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现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今无锡有泰伯殿堂。[2] 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武王灭纣,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今惠山区阳山又名安阳山。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派王翦驻守无锡县[3]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

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名为有锡县[3]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置无锡县。三国时,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常州府)。[4]

六朝时期,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提高,商业贸易开始形成。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5]

唐代无锡属江南道的江南东道。无锡农业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 无锡

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发达。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5]

宋代无锡属于两浙路常州,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两浙西路常州。[6]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7] 。

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明清时期,无锡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码头。至清代中叶,无锡家庭棉织业年产土布300万匹,占全国棉布产量的6.7%。[5]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宣统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锡金军政分府成立于原金匮县属,辖原无锡、金匮两县;同年5月,撤销锡金军政分府。

民国元年(1912年)锡、金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民国23~26年(1934~1937年),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权。[6]  民国38年(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分无锡为无锡市、无锡 太湖绝佳处

县,市、县同城,无锡市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

无锡市区于1958年6月基本形成了4区格局,即崇安、南长、北塘3城区和1个郊区。1958年8月25日,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

1962年,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

1981年,无锡市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1983年3 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原属苏州地区的无锡县、江阴县与原属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为无锡市管辖。1984年,国务院批准无锡市为首批“较大的市”之一。1985年,无锡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城市。[6]

1987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江阴、宜兴县,改设江阴(1987年4月)、宜兴市(1988年3月)。1988年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1995年 无锡

6月,撤销无锡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

1995年3月,无锡市市区和无锡县行政区划进行部分调整,组建无锡新区。郊区旺庄乡,无锡县硕放镇和坊前、新安、梅村3镇的19个行政村,连同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新加坡工业园,构成无锡新区。

2000年12月,撤销锡山市,设立锡山区和惠山区;撤销马山区,将马山区的行政区域和锡山市的部分镇(9个)并入无锡市郊区,并将郊区更名为滨湖区。[1]

hxw(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