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茶文化

家乡区县: 厦门市集美区

饮茶是闽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无论是富翁巨贾,还是山村老农,人人都有品茗的习惯。亲戚朋友家串门,都是以泡茶招待。”在闽南地区有这么一种说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动”。在福建安溪县,还流传着“早上喝碗铁观音,不用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铁观音,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连喝铁观音,鸡鸭鱼肉也不香”。人们在说到闽南人的热情好客时,总也离不开一个“茶” 字,因为“闽南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集哲学、伦理、历史、文学、艺术等文化内涵为一体,是东方艺术中的奇葩。而其中的闽南茶文化的精华是茶艺,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何为茶艺呢?如何泡好一壶茶?如何享受一盏茶呢?这是需要技艺和艺术的。所以他已经不单单只是一门技术。
闽南人称饮茶为泡茶。泡茶以茶叶、水和茶具最为讲究。
茶贵新,且要优质茶叶。闽南人素喜喝乌龙茶,乌龙茶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色泽青褐,所以戏称“青菜”。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口味醇厚。而乌龙茶以安溪铁观音最赋盛名,铁观音如青橄榄,入口略苦涩,入喉后渐渐回甘,韵味无穷。
水对于泡茶来说乃重中之重,有着严格的要求。水有软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钙、镁含量不到8毫克的称为软水,反之则称硬水。泡茶需用软水,用硬水泡茶,茶味变涩,茶香变浊,茶汤变色。再好的茶叶品不出其韵味。
茶具又需使用加盖的陶器茶具,因其具有“保香”和“保味”。其中“孟公壶”和“若深杯”最受欢迎。“孟公壶”又称 “孟臣罐”,容量约在50~100毫升之间,小的似早桔,大的似香瓜。小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只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个“孟公壶”与几个“若深杯”一起放在圆形茶盘中,看过去热闹非凡,很有欣赏其的冲动。
泡茶可是要有技艺的。 泡茶的程序非常讲究,所费的时间可比喝茶的时间多哦,所以人也称其“功夫茶”。
茶具以红色的宜兴陶壶为首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更小。用这样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 茶几上除了茶壶、茶杯外,一般还有搁茶杯的茶盘和一个碗状的放置茶壶的茶洗。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将茶杯放入茶洗中,用煮沸的开水冲烫,这就是茶洗的功能之一。
泡茶的第一道程序就是烫壶、烫杯。随后,即倒掉茶洗中的水,将茶壶放在茶洗中,放上茶叶,茶叶要放满壶,这样冲出来的茶才够味。然后往茶壶里放入些许茶叶,接着将开水冲入茶壶,这时会浮起泡沫,用壶盖轻轻拨动,将泡沫拨出,盖上壶盖,再往壶盖上淋下开水,把壶外的泡沫冲走。这样,茶壶内外温度相差不会太多,热气才会蕴郁其中。然后将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即冲泡进去,至壶盖盖下去后有少许茶水溢出为止,盖上盖子,再淋一些开水。
泡茶最忌浸茶,一浸就会有茶碱,茶就苦而无甘。开水冲入后即斟茶,斟茶很讲究功夫,须用一个手指按住茶壶盖,将茶壶翻转九十度,壶嘴直冲下,迅速绕着已经排成一圈的茶杯斟。这个美称其为'关公巡城',每一个杯子都要巡到。最后还需‘韩信点兵’,那后边的几滴是最甘美的,所以每一个杯子都必须点到。 这样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泽浓淡均匀,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冲五六次,讲究一点的,冲泡三四次就要将茶叶渣倒出,重新烫壶、烫杯。闽南人饮茶都是先闻后品,好的茶叶闻后会有一缕淡淡的清香直透丹田,滋润身心,再缓缓咽下,慢慢品味,舌有余甘,那真是一种享受啊!
闽南人饮茶确实是一门艺术,茶艺是茶文化的精髓。而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
闽南的茶道精髓,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当出现纠纷或隔阂时,长辈出面开一个“茶话会”调解,便可轻松把事情“摆平”。这种茶文化中的“和”,是一种化干戈为玉帛的平和,一种以柔克刚的温柔。而如果讲到德这样的高度,“和”的内涵会更丰富,就信佛的人念佛经一般,使饮茶者追求一种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的精神境界。
以茶为友,宁静在心中。以茶会友,知交满天涯。

小丹丹(2014-04-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