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扬民族文化
明万历五年(1577)三月二十六日,麻响、大华(今代化)二司夷民阿科联董昂耙等处叛乱,占大华、鼓扬等地。巡抚罗瑶派将兵七千余、番兵六百,由副守备刘天庆督促进剿。在明廷官兵的进剿中,原古缸县城中义军以公羊百许悬于横木之上,下各置鼓。公羊后脚挣扎击于鼓面,擂鼓之声响彻云霄,有若千军万马。明军放箭尽,城中义军杀出,明军大败。因公羊对击败明军之役有功,故将古缸改称牯羊。清雍正五年(1727)三月,设牯羊枝,隶属广顺州(时广顺州辖十里十八枝)。清雍正六年(1728)腊月,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报称:"贵州苗拜、克猛、长寨、牯羊等生苗一百四十五寨,原附版图,输纳粮赋。"随着历史的演变又有"古洋"和"古羊"之称。经考证,古缸县遗址即今鼓扬镇鼓扬村大寨村民组住地。
辛亥革命后,改“古羊”为“鼓扬”,取鼓场悠扬,国泰民安之意。这一改动并非凭空想像,而是有其充分的依据:铜鼓是布依族最喜好的乐器之一。鼓扬的铜鼓有其深远的历史,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铜鼓文化。班、柏、梁、王四大姓的大户,都置有铜鼓。它是富有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且赋予它施展晨测的神话色彩,成了布依族的图腾崇拜的偶像。宋时作祀神、驱邪之用,已把铜鼓视为神物,铜鼓战胜危害人类的水中蛟龙的传说流传至今。除夕之夜子时,举行虔诚的祭礼仪式之后,由长者鸣金三阵,擂鼓三通,以示送旧迎新。深厚雄壮的铜鼓声以古朴典雅的曲调响彻云霄,此起彼伏,声音可传10余公里。它是布依族祈祷丰收年的心声,也是布依族祈祷消灾的祝愿。古有"长寨的水砖、威远的豆腐、芦山的烧纸、鼓扬的铜鼓"之称誉。将古羊改为鼓扬,据说是长寨县首任知县肖成俊。肖成俊上任伊始,为体察民情而到各地视察。他到鼓扬时,耳闻目睹古朴典雅的铜鼓文化,心生灵感,遂有将"古羊"改为"鼓扬"之举。至今,这一改动已有80年的历史。
关于“六月六”的来历,据《布依族简史》称,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于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此地带,是贵州的土着民族之一。它源于“骆越”的一支。“骆越”在创造稻作文明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骆越”后裔的布依族继承和发展了先民创造的稻作文化的精华,从而以稻作民族着称于世。从事农耕的布依族先民面对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山水、云雨、太阳、雷电、风、种子、树林、土地、气温、病虫害等自然界的物和现象人格化,从而产生了上天崇拜、土地崇拜和谷物崇拜等等稻作文化,于是农业祭礼出现了。这种祭礼活动在农作物栽插结束后举行,主旨是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建国前,鼓扬一带布依族于"六月六"前夕,以村寨宗教为单位,举行农业祭礼活动,名曰“打清教”。其形式是在身穿法衣的魔师的率领下,举着数十面纸制彩旗,以独杠抬着一只四肢被捆住的仰面朝天的公狗,走村串寨,绕田坝转圈圈,边转边念咒语,将染着牲血的三角旗(白纸制作)插在田边地角,以祈天神保佑,风调雨顺,驱灾除邪,确保作物丰收。
鼓扬六月桥
关于这种农业祭礼活动,流传着许多离奇动人的故事,如在《仙王和祖王》中就有这样的叙述:远古时代,有个叫雨皇的女人,长得十分苗条,婀娜多姿,楚楚动人,但生性孤傲,独往独来,整天飘浮浪荡。一个炎热的夏天,她在山垭口上乘凉风,突然一股凉飕飕的风往她下身直窜,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感,回家后她竟然怀了孕。十月怀胎后,雨皇生下了一团肉砣砣。雨皇未婚而孕,而且生下肉砣,无脸见人,一气之下,将肉砣扔在路边。奇怪的是,肉砣被遗弃后不仅没有死亡,而且逐渐变成人形,乃至发出了婴儿的哭声。这消息传到雨皇的耳朵里,雨皇避开人们的耳目,出于天生的母爱,将婴儿抱回家,取名挽团,将之抚养起来。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挽团长成了一个英俊魁伟的青年,雨皇给他娶了美妙绝伦的素明为妻。小两口郎才女貌,情深意笃,如胶似漆,不久素明生下一子,取名奔哥。奔哥聪明伶俐,渐渐长大。一天,奔哥到井边去挑水,一条十分漂亮的鲤鱼在井里游来游去,时而上浮,时而下沉,好似在挑逗奔哥,奔哥看得入了神。回到家后,奔哥日夜思念那条鲤鱼,竟至失魂落魄的程度。一天晚上,奔哥正闷闷不乐地坐在火炉边烤火,忽然听到笃笃的敲门声,奔哥开门一看,竟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女郎。女郎含情脉脉地问奔哥:“你去挑水时,看见水里有什么东西?”奔哥答道:“我看见一条十分漂亮的鲤鱼。我十分喜欢那条漂亮的鲤鱼,一直念念不忘。”女郎嫣然一笑:“我就是你念念不忘的那条鲤鱼。”奔哥惊喜地将女郎请进家,两厢情愿,一见钟情,奔哥与鱼姑娘便在敢夫妻。婚后不久结出了爱情之果,鱼姑娘生下一个胖胖的婴儿,取名仙王。仙王像他爸爸奔哥小时那样,聪明伶俐。一天,他到河里去游泳,意外地捉得一条,拿回家后准备煮吃。他母亲阻止道:“这条鱼不能吃,它是你的舅舅,赶快把它放回河里去。”仙王嘴馋,不听母亲的劝告,悄悄地把鱼煮吃了。母亲知道后气得七窍生烟,骂了仙王一顿,便悄悄出走,回到海龙王那里去了。奔哥失去了爱妻,痛不欲生,无奈这下,娶了小妾。一年后,小妾生了一子,取名祖王。仙王和祖王篚后,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一天,母亲打发仙王和祖王上山去砍柴,并为他们各准备了午餐。仙王和祖王各自带着饭包,背着柴刀上山砍柴去了。中午时分,兄弟俩休息吃饭,打开饭包,发现菜饭竟不相同:仙王的饭包里装和是粗粮加蔬菜,祖的饭包里装的是米饭加鸡肉。仙王这才发现继母偏心,厚此薄彼,但在弟弟面前,他毫无不满的表情,若无其事地吃罢午饭后将柴担回家。孰料祖王回家后告了仙王一状,说仙王如何说母亲的坏话。恼羞成怒的继母将仙王狠狠地毒打了一顿。此时的奔哥已年老体衰,又卧病在床,想保护仙王也爱莫能助了。一天,奔哥想喝新鲜的龙潭水,叫两个孩子提点来。仙王的继母乘机与祖王策划,对仙王下了毒手:兄弟俩走到洞口时,祖王说哥哥比我大,应走在前面。仙王不知是计,更不会提防,当仁不让地往洞里走下去,谁知刚下到第四步石梯子,狠心的弟弟祖王竟一脚将仙王踢下了龙潭,又唯恐仙王不死,竟把数块大石狠狠地砸下去。奔哥失去了长子,悲痛和病痛交加,犹如火上浇油,不几天也死去了。祖王和生母设计害死了仙王,气死了奔哥,独霸了家产。仙王本是仙体,他被踢下龙潭后并没有淹死,而且潜到了龙王那儿将继母的偏心和如何设计谋害他的经过告诉了龙王。龙王听了外孙的遭遇以后,向玉皇大帝道明了原委,将他送上了天庭。仙王到达天庭以后,为报谋害之仇,经常造出害虫、冰雹等下界,毁害祖王的庄稼。但害虫、冰雹等下界后,不分青红皂白,将所有庄稼一扫而光,百姓深受其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祖王的不仁不义,激起了公愤。于是群起而攻之:勒令祖王退还仙王应得的家产,并请仙王下界保护百姓的庄稼,否则就将祖王处死。众怒难犯,在百姓的威逼之下,祖王双膝跪下,向苍天祷告,祈求仙王下凡。祖王跪了三天三夜,膝盖跪肿了,额头也磕出了血泡,但仍然感动不了仙王。于是百姓也齐刷刷地跪下来祈求。仙王答应了百姓的请求,他叫老百姓在自己的庄稼地里插上标记,他命令害虫、冰雹等,凡插有标记的田地里的庄稼都不准损害。仙王答应百姓请求这天,正是六月初六。于是,每睥"六月六"这天都要举行祭礼的活动沿袭下来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