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服饰演变

家乡区县: 陕西省吴起县

民国初年除极少数商人富户、地方乡绅有以“洋布”为料,身穿长袍短褂者外,大多数平民百姓衣着皆以当地自产土布为主。男子夏季着白衫,春秋夹袄套坎肩,冬天紧身棉袄棉裤,天气特冷时再加一件不上面料的白板老羊皮袄。一年四季,头上经常勒着一条白毛巾(俗称“羊肚子手巾”),把结挽在前额,热天可以擦汗,冷天用来防寒,腰间还喜欢系一条宽布腰带,贴身穿件红布绣花裹肚。赤脚穿布底遍纳鞋。妇女们则多穿中式带襟衣衫和中式裤,系腰裙、扎腿带、绣花鞋。男女有别,各具特色,乡土打扮,朴素大方。   公务人员穿制服,有地位的乡绅戴礼帽,柱“文明棍”,一些太太小姐穿旗袍。  

 陕北工农红军在延安建立苏维埃政权后,打土豪、分田地,地主不敢再在人前夸耀。加之抗日战争爆发,各类物资缺乏,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更加剧了人们生活的困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段较长时间内,延安人的衣着几乎全部成了土布料衫裤,只是干部职工多穿中山服式样,群众仍穿中式便服罢了。在衣着服饰不断改进更新的同时,男女发式多年来也在演变。男人从清末的辫子到民国年间的光头、平头,发展到分头、背头、圆头,今日之青年已喜留长发。妇女则从单辫、发髻逐步趋向剪发、双辫、烫发、披肩长发等多种式样。变化最大的是过去人们均不甚注重修饰打扮,而今日不仅要求衣着华丽、色彩鲜艳,不少青年女性还戴上了耳环、项链,并且涂口红,着意化妆,引人注目。  

 

风为裳(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