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一中
1 综述
诸城一中,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诸城最早的国办中学。它是山东省著名学校、首批省级规范化学校,是山东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诸城一中年年保持着很高的升学率,不仅在潍坊市重点中学遥遥领先,而且在山东省也名列前茅。 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诸城一中一直把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当作学校的首要任务来抓,下大力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了一支思想先进、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 诸城一中实施的开放式办学则把这种愿望逐步变成了现实。在这里"学习"一词的涵义已经不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扎根在一中这片沃土上,学生得到了自由全面的发展。
2 发展历程
创 业 篇
诸城一中建于1952年,是诸城市建校最早的国办中学。
195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建设一批县级中学。这年的夏季,诸城一中正式筹建,由山东省人民政府直接拨款,山东省教育厅统一规划设计,诸城县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当时的学校定名为“山东省诸城中学”,校址选在了县城西南一片平坦的良田上。
新学校正式成立,臧仰山出任第一任校长。
这是当时诸城县的第一所国办中学。因而,学校的创建与发展自然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关注,时任县长的李华政亲自审核了第一届录取学生的名单。
1952年10月16日,诸城一中迎来了她的第一批学生,共4个班,240名学生,学制为三年制初中。
学生们入学时,学校的校舍建设还没有完成,从四面八方赶来、怀着对新式学校无限向往的学子们,便在借用的临时教室里开始了他们崭新的学习生活。
图片
从此,朗朗书声从教室里传出,浸润着诸城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
无论是教师的敬业、负责,还是学生的勤奋、朴素、吃苦,一代代、一届届地承传下来,并沉淀积聚为一种传统、一种精神,一种校魂,一直延续到今天。这种校魂,融入师生的心灵深处,影响着师生的做人和做事。
从第一届学生走进校门开始,学校就始终没有忘记对学生的理想、做人教育。学生们关注社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并将自己的前途同国家的发展和命运相联系。建校之初,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学校通过开展向志愿军学习的活动,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教育,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们主动给志愿军写慰问信,向志愿军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
1955年,学校提出了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到农村、农场参观调查,参加劳动,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感悟和思考。
建校两年之后,学校又进行了扩建,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占地71亩的诸城一中已经初具规模。
1956年夏天,“山东省诸城中学”改为“山东诸城第一中学”。也就是从这年开始,学校第一次招收高中班,成了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
1958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就在这一年,全国上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同全国人民一样,诸城一中的学生也亲身经历了这场运动。
为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办学指导思想,师生们走出校门,参加政治活动,参加生产劳动。除了支援农业生产外,还扫街修路、画宣传漫画、写诗出校报。往日书声朗朗的校园少了一份宁静,多了一份喧闹。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到锡山子、石河头开采矿石,并将矿石背回学校,在校园里大炼钢铁。在这段时间里,单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就占去了教学时间的40%,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了很大冲击。
1959年秋天,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变化。这年冬天,山东省教育厅在烟台召开会议,议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以学为主,减少学生的劳动时间;必须积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打破旧的束缚,根据学生的实际,使学生不仅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办学方向的调整,既促进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也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在这个寒冷的冬季里,学生们的劳动热情转变成了学习的热情。在学校开展的“千篇文章万篇稿”创作活动中,学生们踊跃参加,展现了自己的热情和智慧。这是显示当时学生创作活动成果的一组数字:
创作诗歌3700余首,小说138篇,剧本22个,散文3200余篇,整理民间故事320篇。
从1960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的这段时间里,通过艰难的探索和反思,学校对办学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学校的教育教学逐步走向规范,强调以教学为主,政治活动与生产劳动服从教学。
这一时期,诸城一中迎来了平稳发展的局面,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批批学生走出校门,很快成为各行各业的合格建设者。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升入大学,其中有不少学生跨入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的校门。
在诸城一中学生们成才的背后,是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当时的语文教师张则威、历史教师李乐群,物理教师李符伟,政治教师孙书汉,数学教师孙仁忠,化学教师戚银星、范本铮等,他们都是在全县乃至全省颇有名气的教师。他们的学识、敬业精神和教学艺术,深得学生们的佩服,并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现在,一些毕业于80年代以前的学生,在谈起母校的老师时,大都会提及这样一个名字——周秀坚。在他们的心目中,这是一位慈祥、对学生充满爱心的老师。她以一颗善良的、母亲般的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在热爱学生中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尊重。她经常从自己并不多的工资中拿出钱来接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将自己孩子的衣物送给贫困学生。
从1966年4月份开始,报刊上陆续发表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社论,以及评《三家村》、《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文章,由此,那场持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
从1966年到196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连续两年没有招生,考试录取的招生方式也被大队推荐、公社批准的方法所取代。
1975年,学校办起了针对农村生产需要的短期培训班,例如电工班、农村会计班、赤脚医生班、拖拉机手班、美术班等。
1971年,学校还办起了柴油机滤芯厂,厂房设在物理实验室。后来又办起了硫酸厂、磷肥细菌厂,学生们轮流到工厂劳动。
这期间,学校的牌子几度更换,先后改为“诸城县红卫中学”、“山东省诸城中学”、“诸城县中学”等名称。
1975年,孙孝友同志担任校长,在他任职的10年中,中国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折,学校的教育也经历了由这一转折所带来的变化。
1977年的冬天是一个令许多人值得回忆的季节。随着全国万千学子走进久违了的高考考场,停止了10年之久、体现公正选拔的高考制度重新恢复。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教育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诸城一中的教育教学也重新走向了正轨。
第二年的初秋,经过全县统一考试招收的300多名学生跨进一中的大门,开始了他们两年的高中学习生活。面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诸城一中的学生们倍加珍惜,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开启着自己的成功人生。
1980年,学校正式恢复为“山东省诸城第一中学”的名称。
一年之后的1981年,一中迎来了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第一个丰收年——全校共有毕业生574人,升入大中专学校的就有233人,其中很多学生升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名牌大学
3 成绩
诸城一中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因材施教上大做文章,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该校对体育特长生和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尤其令人称道。艺术班连续十几年每年向高校输送新生几百人左右,学校田径代表队在潍坊市田径运动会上连续22年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985年以来代表潍坊市参加全省运动会获4个团体第一名、3个团体第二名,一些学生在国内国际的重大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高瞻远瞩的办学思想,独具魅力的育人环境,严格科学的管理机制,使诸城一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年以来,诸城一种的教学质量、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一直在潍坊市名列前茅。 2004年高考,诸城一中取得了本科过线1044人,重点本科上线377人的历史最好成绩。在潍坊市所有中学中,获得了本科上线总数、文理上线总数、文理应届上线数三项第一。截至目前,诸城一中已有近百人考入北大、清华。自潍坊市设立高考"鸿启奖学金"以来,诸城一中获奖人数最多,仅这几年就有四人分获潍坊市文、理科状元。目前, 诸城一中毕业的学生已有近百人获得博士学位。
4 精神
办学宗旨
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负责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
办学策略
树立大教育观念
实施开放式办学
校 训
为实现理想走进来
为服务人类走出去
培养目标
志向远大 意志坚强
素质全面 勇于开拓
办学目标
观念领先 设施一流
管理科学 质量过硬
能代表时代教育潮流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校
发展战略
名师兴校、科研兴校、借脑兴校、质量兴校。
校 风
严、勤。严为治校之本,勤是成才之路。
5 领导
学校主要领导:
图片
党委书记、校长 李宪阳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王克田
副校长 王克键
副校长 刘爱全
党委副书记 孙金林
副校长 娄炳太
纪检书记 孙学民
副校长 邱昌茂
副校长 宋炳春
校长助理、教学处主任 刘明智
校长寄语:请老师务必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