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史韵

家乡区县: 陕西省武功县

武功重要事件:

农耕文明的原点。武功教稼台是我国古人从依靠自然的采猎向改造自然的农耕飞跃的标志,是我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原点,农耕文明的种子就是在这个原点上生根发芽,并繁衍蔓延。农耕始于后稷,兴于古公,盛于姬昌。后稷因地制宜,教民稼穑,被舜帝封赏得邰(武功杨陵)。古公仁慈避战,从豳邑迁国岐阳(扶风美阳镇),并营筑城郭,设立五司,完善行政,初步具备了国家的雏形。姬昌继位后,遵循后稷之业,则守古公之法,国力强盛,迁国至酆(长安斗门镇),完成了渭水流域统一,聚集了高浓度的社会能量,势必辐射繁衍发展。武王姬发完成伐纣大业,封建诸侯,首先封周章于吴,虞仲于虞。虞吴两姓,都是姬周繁衍蔓延的分支。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三公是最具影响的典型代表。姬旦被封于鲁,采邑周城(扶风美阳镇),又称周公,主管陕东。其子伯禽就封鲁国,子孙臣民以国为姓。周公黑肩欲杀周庄王而立王子克,阴谋败露被杀,其子孙以周为姓。可见周鲁两姓源于一脉。姬奭封于燕,以长子燕伯就封。召公奭采食召邑(今扶风召公镇)。燕为秦所灭,燕王公子孙以国为姓,姬奭是燕召(邵)两姓始祖。毕公高封于毕(今杨陵毕公村)。毕国为犬戎所灭,后人以国为姓。至裔孙毕万,因功被晋献公封于魏,后被秦国所灭,魏人因国得姓。另外,属于姬周同姓的诸侯有55国。其中较大分支有晋、韩、管、蔡、卫、康、毛、郑等。今百姓十之六七出于姬姓,漆水流域可谓是文明发祥核心之一,周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渭河平原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楚汉争霸的焦点。周秦汉唐时期,渭河平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甚至是立国发展之根基。楚汉争霸之初,汉王刘邦剿灭雍王章邯,平定三秦之战就是成决定成王败寇焦点之战。秦失其鹿,群雄逐之。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各诸侯进入武关,平定关中,本应王关中。项羽凝恐刘邦夺天下,狡辩说:“巴蜀道险, 秦人迁居,巴蜀亦关中地也 。”于是三分关中,王秦降将。另封刘邦为汉王。汉元年(前206年),刘邦采纳韩信建议,派周勃、樊哙率偏军明修栈道出武功斜谷,自己亲帅大军暗度陈仓袭雍王章邯。周勃、樊哙率领汉军攻占眉邑(眉县)、邰城(杨凌),与韩信大军会师于武功东原(戴家,贞元)。汉军围攻雍王章邯弟章平于好畤(永寿)南。赵贲率秦军救援好畤。两军大战于高壤(观音堂高庄),秦军败守废丘(兴平市南佐村)。韩信引渭水灌城,雍王章邯城破自杀,章平乞降。壤乡大战是刘邦歼灭雍王,威震塞翟,平定三秦,建立和巩固根基的关键一战,也是楚汉争霸的开篇之战。

  诸葛寿星的落点。据《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遣赵云、邓芝为疑军,出斜谷佯取眉邑,亲帅大军走古道攻祁山。结果马谡街亭违命,赵云箕谷不戒,导致首次北伐失败。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据武功五丈原(今岐山五丈原),进行第五次北伐。司马懿与诸葛亮隔斜水,对阵渭南。司马懿指出了诸葛亮的战略缺点:“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果然诸葛亮垒于渭水南原(岐山五丈原)。司马懿在给三弟司马孚的书中分析了其军事缺点:“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蜀军劳师远寇,利在急战,而魏军坚守不出,以逸待劳。诸葛亮使人送巾帼妇人之饰激讽司马懿。司马懿在询问使者时发现了诸葛亮性格缺点:“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过数升。”司马懿本无心应战,假借曹丕天子杖节,示士武于众,以候其变。蜀魏对垒百日后,有长星坠落蜀营,天下奇才诸葛亮病逝于武功五丈原。

平叛安史的拐点。据《唐书》载: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丙寅,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率兵十余万,自幽州谋反。十五载五月辛卯(6月13日),潼关失守。玄宗出城幸蜀。行至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兵士诛杀杨国忠,玄宗赐死贵妃。銮发马嵬,且幸扶风,徐图所向。途中,武功父老遮路乞留太子,愿戮力破贼,收复京城。玄宗以为天启,因留太子李亨收拢流散官兵。七月甲子,李亨即皇帝位于灵武,史称肃宗。被迫暂降安贼的京兆尹崔光远和长安令苏震(武功苏武之后),闻听太子即位,率众百馀人,弃家奔趋灵武。肃宗嘉之,任光远为御史大夫、京兆尹,苏震为御史中丞。流散官兵,纷纷效仿,归拢天子。至德二年二月戊子,肃宗亲临凤翔,主持收复长安大计。五月初,兵部尚书郭子仪与贼将安守忠战于潏西(长安西),官军溃败。叛军又攻清渠(普集镇北),子义败守武功,郭英乂和王难分守两原。安守忠再攻东原(戴家)。郭英乂苦战中箭,官军败退扶风。叛军乘胜偷袭凤翔,天子危机。幸好安禄山死讯传至阵前,叛军回防武功。御史大夫、京兆尹崔光远见叛军西进,长安空虚,命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率军收复高陵、咸阳,夺取中渭桥(咸阳东),直捣长安城下。武功叛军闻之慌烧营寨,东撤回援。王李二将腹背受敌,伯伦血战而死,李椿力穷被执,然自是叛军不敢越过武功西侵。武功在政治上父老乞留肃宗,在军事上叛军西侵难越,成为了平定叛乱,实现中兴的拐点,在大唐帝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的转折性标志。

靖国大旗的终点。1917年7月1日,张勋扶持溥仪复辟,解散国会。段祺瑞再造民国,拒不回复国会。8月,孙中山在广州联合西南军阀开展护法运动。陕西靖国军是北方惟一响应护法运动的军事武装,也是最后一支树立护国旗帜的政治力量。1921年8月,冯玉祥督陕后,用军事力量压迫靖国军改编。第三路曹世英所属第一支路杨虎城反对改编。1922年春节,杨虎城趁他军疏于防范,率部一千多人,从临潼栎阳出发西进,于元宵节(2月11日)凌晨突袭武功县城,守军误认为是民众鞭炮被杨部缴械。随后,杨虎城攻占扶风、岐山等县。3月23日,杨虎城敬请于右任抵县重举靖国军旗,设靖国军司令部于凤翔。杨虎城在乾县临平铁佛寺截获甘军枪支弹药后,部队发展至3千之众。于右任趁冯玉祥率军出关参加直奉大战之际,命杨虎城东取西安。4月22日,杨虎城从东扶风突击马嵬坡之阎治堂20师两营。23日,敌军反扑,杨部退守于大王、插柳、西岭、史村一线。两军激战十日后,,杨虎城趁四月初八佛诞日(5月4日),悄撤武功转战陕北。至此,轰轰烈烈的陕西护法运动的靖国大旗终于落没。

说给自己听(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