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河道纵横,湖荡棋布,村庄参差,沟沟汊汊挺多,河水总是满盈盈的,水产极丰,种类齐全,遍布城乡水域,有登得大雅之堂的,诸如:螃蟹、虾子 、黄鳝、甲鱼、乌鱼、乌龟、河蚌、草鱼、鲫鱼等等不下几十种。做出一些菜肴来,均是很名贵的。单“中庄醉蟹”,就不知醉过多少中外友人,“大烧马鞍桥”又不知引得多少“美食家”由衷赞誉。
兴化还盛产一类不登大雅之堂、名不见经传的小玩意儿,诸如:虎头鲨、昂嗤、 罗汉儿、蚬子、泥鳅等等。这类有着浓厚的兴化水土气息的水产品,乡间极易见,多半是鲜货现卖,极便宜。本地人多以此作家常小菜,出水鲜,加之民间做法独到,自有一番美味。这对久居都市的人来说,是极难享受得到的。现择其部分,略作叙说,以飨读者。
虎 头 鲨
“虎头鲨”是一种野生小鲨鱼,乡里极常见,乡民们俗称“虎头呆子”。初看,扁扁的嘴,大大的头。细看时,竟是一身灰黑色虎皮斑纹;其头,倒真有几分虎气。说起来好笑,单有一个“虎”名,并没有因此凶猛起来,反到落下个“呆子”的绰号。
兴化水乡地带河汊颇多,两岸红皮水柳,扶风点水。那河堤边,水柳根下,便是“虎头鲨”喜居之地。如若发现根经下,隐有洞穴,这便是“虎头鲨”的窝,你只要一手拦住洞口,一手去捉,至少一顿下酒菜的。“虎头鲨”性懒,易捉,大概“呆”名源出于此吧。
“虎头鲨”手感粗燥,希奇的是那一身“呆”肉,极细嫩。做起汤来既鲜又白。且无丝卡,孩童也能尽情享受。宴席间常见的炒鱼片。多用乌鱼为原料,其实最妙的莫过于鲨鱼片了。“虎头鲨”一身中顶精贵的,怕要数它的鳃帮肉了。每条“虎头鲨”上只能取下两块帮肉,肉极小,呈扁圆状。讲究一些的,净用了这鳃帮肉炒食,其鲜美,其肉嫩,无可比拟。论其精贵,可与任何名菜佳肴比美,
昂嗤鱼
昂嗤鱼体长五六寸,长相较怪。扁嘴,有胡须,体无鳞,色黄,夹有浅黑色斑块。头大身小,形似鲶鱼,腮两边各有一根寸许长的骨刺,背部也有一根骨刺,形象较其它鱼种威武。当人们用手捏着它背部的一根骨刺并且提起悬空时,它便会发生“昂嗤,昂嗤”的叫声。因此昂嗤鱼的名称由此而来。此间乡里小孩子缠着大人要东西时,往往被斥之为“昂嗤”。此外,还有“昂嗤、鲶鱼一锅煮”的俗话,是用来形容事情办得乱七八糟的样子。由此可看出昂嗤鱼在兴化地区是妇孺尽知的。
去除昂嗤鱼内脏的方法也较特别,不用刀剖,而是用手掰着腮后一对骨刺,把肚皮撕开,进行清除,怪样子、怪名字、怪剖法,这三怪使昂嗤鱼闻名遐迩。
昂嗤鱼可红烧,可做汤,尤以做汤为佳。鱼汤色白如牛奶,其味远比牛奶鲜美;鱼肉鲜嫩,细腻,可与一些名贵的淡水鱼相比美。近来年,市场可见到体形较大的昂嗤鱼,但肉老,味差。据行家说,这是由于此种昂嗤鱼已当过了“奶妈”了。
昂嗤鱼性情温敦,耐养,极适宜作为人工繁殖河蚌的采苗鱼。专业户挖一个二三米见方的塘。灌上水,养数百尾昂嗤鱼,投入蚯蚓等饵料养肥,后将河蚌幼体一钩介蚴寄生到昂嗤鱼的腮、口腔中,一条昂嗤鱼可寄生六百至一千只河蚌幼体。在此过程中,昂嗤鱼往往分泌出一种粘液来包裹河蚌幼体,这就成为哺育河蚌幼体的“乳汁”,半个月左右时间,钩介幼发育成仔蚌,离开鱼体独立生活,此时,昂嗤鱼也筋疲力尽,肉老,味差,就是这个缘故。
昂嗤鱼是个俗名儿,《辞海》等书未见介绍,只有鱼分类学中才记载其大名,叫作“黄颡鱼”。
“ 鳑鲏儿”、“罗汉儿”
“鳑鲏儿”,“罗汉儿”是两种小鱼儿的名称。对久居大都市的人来说,不用说见过,就是听过也是极难得的,因为它们名不见经传,兴化的人,才会略知一二。“鳑鲏儿”跟乡里孩子玩的铜板那般大小,扁扁的肚皮,小小的头,红红的眼。“罗汉儿”则迥然不同,长长的身子,圆滚滚的,满是肉。“鳑鲏儿”、“罗汉儿”多半歇在河堤边沙泥上,吞吐着河水,其样很是悠然。
水桩码头上,只要淘米水一漾开去,便会吸引来成趟成趟的“鳑鲏儿”。“罗汉儿”远不及“鳑鲏儿”中看。有一种鱼鳞红红的,肚皮上还闪烁着绿色的“鳑鲏儿”模样挺好的。然而极难养,很少有挨过一天的。
乡里人弄“罗汉儿”,也弄“鳑鲏儿”,不是为了养,而是作小菜。村上,时常可听到渔人的吆喝。“罗汉儿”、“ 鳑鲏儿”自有一种“吃”法。将“罗汉儿”,“ 鳑鲏儿”掐破头颈,挤去内脏,洗净后与新鲜的“水咸菜”加佐料红烧,再放一点辣椒。烧好之后,最好别忙动着,待到第二日,成了鱼冻之后端出享用,这时,进得口中,软且滑,鲜且辣,凉中见爽,辣中生暖,其味特佳。不过,这种吃法,只有在隆冬时节。有童谣唱曰:
“冬天冬天快快来,
“鳑鲏儿”“罗汉儿”烧咸菜,
哪个见了,
哪个爱!”
泥 鳅
“五月里,是端阳,
黄鳝泥鳅一样长;
八月里,是中秋,
黄鳝是黄鳝,
泥鳅是泥鳅”。
这首乡间俚谣,在兴化城乡人人皆能哼唱。泥鳅,与黄鳝相比,形体短且胖,多呈黄色,偶有灰花斑纹的,无鳞,小嘴,有短须。泥鳅,身滑,喜动,难捉,多借淤泥藏身。到也不枉用了一个“泥”字。
早年间,兴化多沤田,泥鳅极多。农家孩子放了晚学,丢下书包,便到沤田。湖沟里张“卡”。卡用尺把长的芦苇作杆,栓上尺把长的线,线的端头栓上卡芒子,用蚯蚓作诱饵,晚间“张”下去。第二日清晨去取,每杆“卡”上都有一条“上了当”的大泥鳅,活蹦活跳,肥墩墩,胖乎乎,煞是可爱。
泥鳅体胖多肉,可红烧,亦可剁成肉丸子配菜。值得一提的是兴化民间流传着一种叫“泥鳅钻被单”的作法,颇为奇妙。先将活泥鳅洗净。放到清水里养至数日,使其吐尽体内污物。另备一只锅子,将配好了佐料的豆腐养放在锅中,豆腐需整块的。将洗净的泥鳅也放至锅中,任其自然动作,用温水慢煨,渐加大火势。汤热了,泥鳅自觉难忍,便钻进此时还较凉阴的豆腐内,终至汤沸,藏身豆腐内的泥鳅便再也不出来了。端出享用,其嫩、其活、其鲜、其美、妙不可言。这道菜,虽上不得正经八百的宴席,可不比那“大烧马鞍桥”差到哪里去,且只有入得乡间,方能一饱口服呢!
螺螺儿 蚬子
螺螺儿和蚬子是水乡极常见的两种小型的软体动物。大河小沟、湖泊池塘均有其踪迹。在兴化乡间,你只要用一柄长竹竿,前面缚一短竹片,呈T字形,下装网兜,在河边水底推上几推,即可取到一撮。也有用手在水边摸的,不多时,即可取到一大碗。饭桌上可以随时添上一道美味的佳肴。
街市上,螺螺儿。一块钱可买一碗,是居民们廉价的肉食。螺螺儿有一种大个儿的,叫田螺。民间有一个美好的传说:一个单身贫苦的农民,取得一田螺。养于水缸之中,田间劳作归来,尚未举炊,饭菜已皆备。询问邻里,皆不知。密察始知,是田螺仙姑所为。逐结为夫妇。螺螺儿与平民的缘分由此可见一斑。
旧时,兴化城区街头常见到卖“五香大螺狮”的,挑一副担子,前面一头安一只小铁锅,装满螺螺,上面放一片肉,锅下置小火炉,这便是人人爱吃的“五香大螺狮”。随着叫卖声,一阵阵香味在大街小巷里飘逸,引得路人为之馋诞欲滴。凑热闹的小孩子,往往围着担子,花一个铜子儿,买得一小碟。卖主还备有芦苇削成的尖篾片儿,供顾客挑食。五香螺狮肉味鲜美,食后齿颊留香。一碟食完,嘴唇有时吮吸得发麻,但还舍不得丢手。
近年来,鱼塘养鱼发展迅速,螺螺儿成了养鱼户的副产品。鱼塘里的螺螺儿,较之大河里的要优质得多,由于饵料丰富,塘底生态平稳,因而个大肉肥,鲜嫩味美,市场上一元钱可购数斤。食用前,可将螺螺儿在清水中养一二日,待吐尽腹中脏物,便可剪尾下锅。清明过后,螺螺儿进入繁殖期,体瘦肉老味腥还有很多籽螺,人们便不再爱食了,螺螺儿得到一个休养繁殖的时期,年复一年,子子孙孙传宗接代,不绝于世。
螺螺儿可上宴席,而且是春天的一道时令好菜。同时,将螺螺儿入沸水一滚,然后捞起,挑出螺肉。配以其他菜肴,或炒或烧,鲜美无穷。
蚬子,比蚕豆略大一些。呈二等边三角形,壳灰黑色或灰黄色,食用以黄亮蚬子为佳。在大河深处趟取。食用时,将蚬子洗净,投入沸水中。待壳张开,即可挖出雪白的蚬子肉来。汤汁白如奶,肉味极鲜嫩,兴化居民均爱食之。因为价廉物美,是人们常用的家常菜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