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缫丝

家乡区县: 佛山市顺德区

顺德植桑养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代。那时顺德龙山、龙江一带的人们已从事此业。到明代,手工缫丝产品开始商品化,那时,中国三大丝织业中心广东、福建、三吴鼎足三分。当时一直有“粤纱,金陵苏杭皆不及”的说法。龙山的“象眼绸玉阶”、“柳叶”等丝制品更成为广东贡品进入朝廷而名扬京华,因而,当时顺德的丝制品已成为广东同类产品的代表。龙山一带更成为当时重要的丝制品生产基地。当时龙山诗人陈恭尹有一首《缫丝歌》颇为有趣:小虫之大小指如,君子之躯七尺余,镬烹小虫胡为乎?将以为衣荣君躯,君躯长,君躯短,小虫之小丝有限,中心抽尽君未暖。诗写得不怎么样,但我们从中可知养蚕缫丝在当时确实十分盛行。明代永乐四年,龙山土丝缴纳税款25两白银,当时每担收税白银6钱,可推算出其产量已达66担,由此可知缫丝产业在那时已达一定规模。

顺德丝业成为广东经济举足轻重的产业。

南国丝都不仅是生产生丝和机制丝的重地,更是蚕茧贸易枢纽。自明代开始龙山、龙江一带就十分盛行蚕丝贸易。人民多将蚕茧直接运到茧市,通过贩家,也就是俗称的“水斗”讲好价进行交易。昔日,容桂就有盛丰年、丝业、厚记三大茧市,因其水路发达,可直抵港澳省城,因而成为顺德茧市营业额70%以上的大型交易市场。另据统计,1925年,容桂茧市交易占全县八成,成为南中国丝业枢纽,当时整个县城茧栈有184家,容桂就占160家,而顺德是广东最大的丝、茧市场,各类丝行堆栈就占广东的80%。每天,一船船生丝运往广州,而从广州又运回来一船船白银,当时每天就有30万元白银运回顺德,一个月就达1000万元,因此,当时就有评论说“广州和本省其他城镇的生意,大多依靠顺德丝业在金融上的支持。

“南国丝都”,确实名不虚传。

吴泳琳(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