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渡古代的赤坎,原为海边荒地,只有少数渔民居住。宋末元初,大量追随宋帝南逃的闽、浙百姓和官兵在此定居,赤坎于是从只有土著的居民点发展成为居民来源广泛的埠头,开始有了小规模的商业和航运。然而,自明朝洪武三年(1377年)开始实行海禁,长达二百年不准商船私往南洋贸易,清朝初年更进而“锁海”、“迁海”,禁止船只出海,强迫闽、粤沿海居民内迁50里,因而这二、三百年间,赤坎港埠几近废弃。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次年废止“海禁”令。由于港口优良,且近南洋,素善经商的福建、浙江、潮州、广州、琼州及本地高州、雷州商民,纷纷从海路或陆路抵此定居经商,赤坎渐成“商船蚁集、懋迁者多”的繁荣商埠港口。乾隆以后,闽浙会馆、潮州会馆、广府会馆、高州会馆、雷阳会馆相继建成,于是绅商云集,商业发达,海上交通、贸易一片兴旺。当时海水直达现今民主路,而民主路与大通街、水仙街至井街之间,自西至东有清代石砌的踏跺步级式渡头10处,船只可直泊码头。商船自此启航,出鸭乸港、沙湾,北通高州、广州、潮州及闽、浙,南达雷州、琼州乃至南洋。于大通街、水仙街及米行街一带,昔日货栈林立,商号栉次鳞比,贸易繁旺兴盛。自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租借广州湾至民国初年,由于赤坎商埠的发展,“填海滨而铺户加多,浚海港而轮船不绝”,民主路一带海滩逐渐被围填,港口遂移至鸭乸港、沙湾一带,原古埠码头终至废弃。这十处踏跺式渡头遗址,分别位于湛江市晨光小学至井街口。1至4号码头西起晨光小学至大通街与平安街交接处,全长180米,是赤坎埠最古老的渡口码头,故称古老渡街。该段码头包括晨光小学大门、大通街西北端斜坡出口、大通街西北段中部(此巷因狭窄弯曲,已堵塞)和平安街通民主路的三段踏级;5至10号码头则由大通街中段至井街口,包括大通街中段步级、染房街、东兴街、水仙街、南兴街(旧称米行街)和泥水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