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告诉你“银夏津”的由来

家乡区县: 山东省夏津县

 此图所示为夏津人民公园的主题雕塑—棉花,高28.8米,象征着银色夏津、富裕夏津、和谐夏津、

生态夏津、文明夏津。充分体现了浓郁的现代气息和厚重的历史内涵。

夏津县地处山东省西部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历史悠久。青银高速、308国道、315省道和德商公路穿境而过,京九和京沪铁路距县城仅有20公里和30公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和出口基地,常年植棉65万亩,总产120万担,稳居全国棉花生产县十强,素有“银夏津”之美誉。

“我们县30万人进入棉花种植、加工和流通领域,棉花已成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夏津县委书记麻然华自豪地介绍说,“棉花产业使全县43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600元,提供的税收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75%以上。”

许多地方棉花大滑坡,而“银夏津”棉田不断扩大、种植水平逐步提高:2005年植棉65万亩,在“全国棉花百强县”中列第五位,单产275公斤,亩收入1300多元。县里按土质和水肥条件划分3大种植区域,分类指导,并推进规模经营,出现了种棉1000亩以上的大户156个,还有1100户种植面积在百亩以下、30亩以上,全县20万农村劳动力进入棉花产业链中提供原料的“车间”。同时,建立了万亩良种繁育基地,普及推广了地膜覆盖、全程化控、配方施肥等8项技术。。

强大的加工业,是夏津棉花产业崛起的杠杆。1998年初级加工企业的出现改变了卖原棉现状;2003年织布企业兴起结束了单纯纺纱局面;2005年纺纱、织布渐成规模并出现一批服装加工厂,带动棉花形成产业。该县引进了“德棉”、“华芳”两大企业,发展起规模以上民企270家,加工形成“群龙舞动,龙中有龙”格局;纺、织、服装加工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盘活了优势,整合了资源。全县纺纱能力200万纱锭,年织布1.38亿米、制作服装1000万套,拥有产业工人8万名。县棉纺织产业,被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十大产业集群”。

目前,该县棉花流通形成“买全国、卖全国”态势,进一步推动了棉花产业的膨胀。县棉花中心交易市场有6个交易大厅、12个储备大厅、228个垛位,收购范围覆盖省内外40个县市区,皮棉远销16个省市,年交易量达30万吨。同时,培育起良种、棉布、服装、棉油等8个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起98个中介组织、专业协会,组织起1万个农村贩运大户,全县运销人员达3万人。

棉花兴,则全县兴。自1998年棉花市场放开以来,当地棉花质量有所下降,损害了夏津棉花的信誉。为提高棉花质量、重振棉花雄风,2011年下半年,夏津县政府成立了由县棉花行业协会牵头,发改、工商、公安、质检、税务等部门参加的棉花质量管理办公室,对棉花行业进行统一管理,为棉花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通过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棉农、棉花经纪人、收购加工企业的质量意识,提高夏津棉花的信誉,促进全县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博客:http://i.blog.sina.com.cn/blogprofile/index.php?atten=1

微博:http://weibo.com/3824130909/profile?topnav=1&wvr=6

能力秀:http://wm23.cn/huihui1025

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93034852.html

 

吕慧慧(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