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这时用于做社饭的重要原料——青蒿正茂盛。社饭,土家族苗族特有的祭祀社稷的一种食品,一年才能吃上一次的美味。虽然,祭祀社稷的意义在当今已渐渐不为人所知,但是社饭的味道却依然流传。首先是采摘水蒿草,这项任务常常归小孩。其实并不累,天气正好,三两结伴,提个袋子或者背个小背篓,边玩边采,食材便在田间。这也是我们儿时抹不去的美好回忆。水蒿草,随处可见,只是要采那最嫩最新鲜最茂盛的。采摘完,剩下的就要看妈妈和姥姥的手艺了。将水蒿草洗净,砍碎,包在纱布里,反复捶打,直到将水蒿草的苦水全部除尽。然后,烧火,热锅,水蒿草入锅慢慢烘焙至全干,这是个细致而累人的活。再准备豆腐干和十二月腌制的腊肉,切成丁,大火炒熟,常常泛着诱人的腊油的光和腊肉岁月的红。食材这才准备完毕。再就是主角——将大米和糯米淘洗干净,按比例放于蒸屉大火蒸至半分熟,取出,将水蒿草、豆腐丁、腊肉丁与大米和糯米搅拌均匀,再佐以盐,继续放于蒸屉里蒸熟。揭开蒸屉,水蒸气升起,“万家年后炊烟起,白米青蒿社饭香。”大抵就是这样的场景。蒸好的社饭,弥漫着蒿草的清香,也弥漫着浓郁的腊味。这是独属于家乡的味道,我喜欢这家乡的味道,更喜欢与家人一起制作出这一味道的过程。
用蒿草还可以做出来的一种完全不同的味道——“蒿子粑粑”。食材依旧是腊肉,将腊肉切成丁,与大蒜叶、辣椒、花椒炒熟。再将泡过的糯米用机器制成糯米粉,然后将切碎的蒿草与糯米粉加水混合,揉成团,压扁放入腊肉馅,包好成团,放入蒸屉蒸熟。刚做来的蒿子粑粑,冒着热气,软糯清香,吃着它就像把整个春天都吃进肚子里了。
四月的另一种独特的美味,来自高处。香椿,按我们的方言叫“chun dian”,与春天读音大致相似,或许也就包含了对春天馈赠于我们美味的感激。香椿炒鸡蛋,是一道大家比较熟悉的菜,但是我的家乡却不是这种吃法。将弯刀绑在长长的竹篙上,只取香椿树上最高最新的独芽。采摘回来,用开水烫过之后,再在春日和煦的阳光下晒上一天即可。将香椿切碎,热锅里放上油,放入辣椒至有香味,再放入香椿翻炒小会儿,即可出锅。因为用开水烫过和晒过,而不会有直接与蛋炒的涩味,炒出来的香椿会带有与茶香相似的淡淡香味。只要这一种菜,我常常就能吃好几碗米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