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龙友(1596-1646)名叫杨文聪,以龙友为字,又号山子。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杨龙友诞生于贵阳城南郊的石林精舍。故居已荡然无存,大概就是在南明畔某一风景佳丽的地方吧。这里住着一个书香人家,父亲杨师孔是个有学问的人。杨龙友少负不羁之才,文章剑术兼擅其能,尤耽书画,意有所会,即伸纸泼墨,如风驰电掣,不能自休。他自幼癖嗜山水,十岁即从父登临泰山,朝观日出暮谒月为“烟峦翠霭”所迷。天启四年(1624),阖家随父移居南京,住在"二水中分"的白露洲,时年二十八岁。居南京,对秦淮秋月,流连忘返。偕同父亲畅游天台、雁荡,湖光山色,月影松明,冲惟相狎,恰如读旧书,见故人。遍历江浙山水,情随景移,景随情迁,跌宕风流之气,大为抒发,于是为诗、为文、为画,成为誉满江南的风流才子。杨龙友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是一个“得诗画之中三昧”的奇才。
说到杨龙友的画,南京城里的无人不知,“虽片楮尺幅,人争宝之” ,与董其昌、王时敏等大家齐名,合称“金陵九子”。 虽然,他是一个书生,但并非只会摇着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他颇知兵事,一旦有机会报效国家,“如锥之处囊中,其未立见”,引吭高歌,唱出了一曲震撼人心的“大江东去”。南京失守,明弘光政权就此覆灭。八月,朱聿键在福建称帝,建立隆武政权,以龙友为兵部侍郎,不久升任闽浙总督。清军蜂拥而至,八路进攻福建,龙友独木难支,退守蒲城。于八月二十五日壮烈殉国,时年五十二岁。龙友全家妻妾、子女及仆从三十六口,一同赴难。正是:“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蒲城人民慕其气节,为之举衷肠,将其忠骨埋于大树之下。嗣后与同时赴难的孙临的遗骸,同葬于城东三十里的枫香岭,人称“双忠墓”、“国存犹尽瘁,事去独存仁”,青山处处埋忠骨霜叶红似二月花。望烟波万里,谁吊忠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