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万五千年前,鄂尔多斯乌审旗的萨拉乌素河流域就有古人类活动的痕迹了,这就是著名的“鄂尔多斯人”。大禹治水后铸九鼎而将天下分为九州,当时的鄂尔多斯地区分属雍州和渠搜国。商周时期,鄂尔多斯一带多被当时的北方游牧部落轮流统治,战国时期曾属于魏、赵、秦等国。
秦始皇统一全国,将鄂尔多斯地区划分给当时的北地郡、云中郡、九原郡等分别管辖,并被称为“新秦中”、“河南地”。西汉在鄂尔多斯地区设立了上郡、西河郡、五原郡、朔方郡、云中郡等五郡,主要管理当时降汉的匈奴人。汉朝末年,东汉政府无力维持在鄂尔多斯地区的统治,这里被兴起的匈奴、乌桓、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占领。
隋唐时期,政府在鄂尔多斯地区设置众多州郡,分别进行管理。唐朝灭亡后,群雄并起,军阀割据,这里长期沦为党项人、灵武节度使、振武节度使的私人领地。
元朝时期,鄂尔多斯被划分给河东山西道宣慰司、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和皇室封地,直到元灭亡时,这里被河南王扩部帖木尔占领,并和明朝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后来明朝将鄂尔多斯让予蒙古军,并加封阿拉坦汗为顺义王,在其南部修筑长城为界。
清朝初期,蒙古族鄂尔多斯部落被分为六旗,后又增设鄂尔多斯右翼前未旗,统一属伊克昭盟。清朝后期,由于荒地大量被开垦,在原鄂尔多斯左翼中旗的东部设立了东胜厅,到民国时期,东胜厅被改为东胜县。
新中国成立后,重建了各级行政机构,但仍然沿用了伊克昭盟,盟下各旗的区划曾被多次改动。1983年东胜县改为东胜市,2001年伊克昭盟被撤销,设立地级鄂尔多斯市,东胜市改为东胜区,为政府驻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