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子县村隶属莱城区羊里镇,位于莱城区西北部20公里,羊里镇政府东3公里处。东隔汇河与口镇官水河相望,西与朱家庄村相接,南与大增、小增两村接壤,北与北傅家庄村相邻。姚口公路从村南穿过,地处平原,有880户,人口2815人,耕地2601亩。有东、中、西五纵四横九条大路贯穿东西与南北,是夏商以来今莱芜境内最早建城的古老文化村。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春秋赢邑(春秋桓公三年)公会齐侯于赢。(左传哀公十一年)公会吴子伐齐,克博至于赢,汉设赢县、唐省,古城在莱芜县西北40罩北汶水之北,俗名城子县,即故赢城也。”史料载,古赢在夏商时期为东夷人建立的一个古赢国,春秋时期用以名邑,秦朝时设赢县。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赢故城在今县治西北40里城子县庄。”又据《嘉靖莱芜县志》记载:“莱古之赢地,原属于鲁,继属于齐,汉唐以下更置之制。”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是今莱芜境内在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县城(秦朝)。时代更叠,几经易名,宋朝时称长丰村,元朝时又复称城子县,沿袭至今。位于村北赢汶河中游弯曲部的夏商赢城遗址,遗址地势平坦,黄砂土质。北依赢汶河,南接城子县村,为一高台地。现东面还留有城墙的残迹,东南角仅存有南北长12米,上宽5米,断面高7.3米的残墙。外围墙建有各6米宽的北门、南门、东门和西门,外有护城河,四门皆有吊桥。小围墙内也分别建有四个各4米宽的城门。整个遗址的表面有大量的陶片、瓦当、砖块,其中多数为汉代的文物遗物。考古人员在调查时收集到刀范一件,长410毫米,大头120毫米,小头95毫米。1982年,社员整地时,发现了青铜爵、铜盉(he)各一件(在地下距地表20公分左右),另有石质双刀范。青铜爵,总高195毫米,三楞尖状足,流长80毫米.柱的位置近于流部,弧形底,饰有饕餮纹。青铜盉,总高205毫米,柱高20毫米,三楞尖状足,足高90毫米,下腹微鼓,无纹饰。据史料载,青铜爵和青铜盉,其特点具有晚商文化特征。城子县冶铸遗址,由村南、村西北两个烧渣地组成:一烧砟地位于村南,东西长555米,宽2l米;另一烧砟地位于村西北(地名叫卢家林),东西长450米,宽约250米,现在地表均为平展的农田。 遗址存有较多的冶铸物,两地地表和冶烧地层有大量炉渣、铀子,西北烧砟地原有炉渣山,俗称冢子,高约10米,直径近20米,现炉渣山已平,但地深2米处仍有炉渣、铀子。西北烧砟地和其它赢城遗址等处,出土青铜爵、鼎、剑、半两钱范、刀范等重要器物。南烧砟地东土堰中暴露着较多的陶器残片、陶砖等,村民在挖土壕打土坯时,挖到很多人骨。 出土的青铜爵规整、厚重、流处有菌状柱,下柱三条三棱锥状足,腹饰清晰漂亮的饕餮和云雷纹。青铜盔表面,造型优美。青铜爵、鼎、剑已无,均为统治阶级使用的重器。陶砖两边饰四出头纹。半两钱范、刀范,用变质岩(俗称滑石)制作而成,刻工精细。这些精美的器物,说明当时冶铸工有着高超的铸造技术。 出土的青铜爵、青铜盉分别为商末和西周铸造的统治者使用的酒器。半两钱范和刀范分别是汉代铸钱和唐代铸刀的范具。这些器物说明赢城冶铸遗址约始于商代延续至唐代,历经近2000年,是莱芜市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铜、铁冶铸遗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