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华侨高级中学

家乡区县: 揭阳市榕城区

初步发展(1957-1966)

1957年,由柬埔寨华侨朱昆、魏怡隆、陈礼荣等先生首先捐款,营建平房教室十二间,并即招收高、初中新生各四个班,共有学生400多人。请原全国侨联主席何香凝(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夫人、现代画家)为学校题写校名。以后在各级党政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1959年柬埔寨华侨再次捐款,建成了柬华楼(校门正面);接着,在柬埔寨、泰国、新加坡等地华侨资助支持下,建成了学校大礼堂(后改建成训练馆)。

历经坎坷(1966-1978)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遭受摧残。当时,有“海外关系”的受嫌疑,接受华侨捐款被说成“崇洋媚外”,导致华侨捐资办学停顿,这时各地华侨中学一律改为一般中学。揭阳侨中也不例外,曾几次易名。先改为“红卫中学”;与真理中学(四中)合并称为“五四中学”;后又改为“揭阳县第二中学”。

发展壮大(1978-1994)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九七九年二月学校复名(揭阳华侨中学),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何香凝的儿子)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现柬华楼上的学校校名)。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一系列华侨政策得到落实,华侨捐款建校、举办教育的热情再度高涨。 1980年,新加坡华侨许合成发先生竭诚兴学,捐建了理化楼(柬华楼西面);1985年,在泰国华侨卢楚高先生等的倡导下,旅居泰国的华侨捐款兴建了泰华楼。学校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和教学条件的高级中学。学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学校每年参加高考入围录取人数不断增加。1984年被录取41人,占当年高考预选数37.3%(参加高考110人);1985年被录取55人,占当年高考预选数42.3%(参加高考130人)。学校体育工作在全揭阳县中学中名列前茅,学生身体素质大有提高。学校男、女子运动队参加各级比赛多次获得第1名,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1982年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学校为广东省体育(篮球)传统项目学校,1989年国家教委又确定学校为首批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学校被确定为广东省体育(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后,男子篮球队参加各级比赛成绩卓著:1985年7月在清远获得广东省传统项目学校中学生男子篮球赛冠军;1986年在辽宁营口夺得全国亚军;1988年在上海夺得全国“南模杯”冠军;1990年7月获得广东省传统项目学校中学生男子篮球赛冠军(花都);1990年,学校成功地承办了全国中学生男子篮球赛,开创了一个普通县级中学承办全国赛事的先河,并夺得全国冠军;1992年7月,取得了广东省第四届中学生运动会男子篮球赛第三名(广州、花都);1993年1月,参加广东省中学生篮球精英赛,荣获冠军(揭阳);1993年在青岛夺得全国冠军;1994年在大连夺得全国亚军。由于成绩突出,学校多次受到表彰。荣获:一九八九年度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1990年2月发证);一九九O年度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1990年12发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1991年6月15日); “全国中学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国家教委、国家体委;1993年8月);揭阳华侨中学篮球班荣获“全国先进班集体”光荣称号(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1993年10月);“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先进学校”(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1993年8月)等荣誉称号。 1992年揭阳建市后,学校被确定为榕城区重点中学。同年,学校重新招收初一新生,成为一所有一定影响的完全中学。这一阶段,学校校园建设得到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男子篮球队参加各级比赛成绩突出,奠定了我校“全面发展,体育见长”办学特色的基础 。

步入辉煌(1995-2006)

1995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是揭阳市第一所省一级学校。从此开始步入辉煌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校校园建设、学校规模、教学质量等都有很大的发展,学校办学特色明显。

1.校园建设 1998年,由林世铿先生捐建了慈云大楼;1999年,林世铿先生又捐建了慈云教学大楼。学校重视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早、规格高。1999年10月,学校投资280万元,建成了“揭阳华侨中学校园网多媒体教学系统”,包括有线广播、有线电视、计算机和监控四合一的校园教学网络,校园网站通过宽带连接因特网。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和实用的。同时,还建成了教师电脑备课室。2001年学校又投资100万元,配备学生练习使用的电脑室2间共90台电脑。目前,全校共有软件制作室一间,学生电脑室二间,多媒体专用教室三间,语音室二间。还有供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进行实验、教学活动的实验室或专用室十多间,这些场室都与校园网站相连,并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这些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室、多媒体室、编辑室、主控室和学校原有的语音室、广播室、图书馆等组成了我校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基地。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硬件设施保障。

2.学校规模学校拥地三十多亩(校园占地面积22170㎡),建筑面积19154㎡。拥有教学楼4幢,科学馆、篮球训练馆、教师办公楼、学生宿舍楼各1幢。由于学校发展的需要,从1997年起,学校停招初中新生,至1999年最后一届初中生毕业,学校又重新成为一所高级中学,拥有近50个教学班,师生3000多人。

3.教学质量学校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分层教育和辅导,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开发,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真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自1995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后,每年高考成绩均跃上一个新台阶,已连年荣获市教育局授予的“高考成绩优异单位”称号。1996年至2006年,已向高等院校输送6490名优秀学生。特别是近四年来,学校高考成绩更加光彩夺目,2003年高考取得骄人成绩,实现“跨越式”的飞跃。 2003年,学校上一批线48人,比2002年增加19人(全市比去年减少40多人),增幅达65.5%;本科线人数306人,比2002年增加132人,增幅达75.8%,比全市高出20个百分点;还有,王浩同学取得历史科目组总分(740分)全市第二名,郑晓微同学取得语文科829分(列全市第二名)、杨晓对同学取得化学科806分(列全市第二名)和徐亿晓同学取得数学科803分的优异成绩;许贵勇同学的历史科成绩是752分(列全市第三名),黄俊山同学的地理科成绩是700分(列全市第二名)。(当年,在全市各科前三名学生33人中,我校占有4人)作为侨中学生,高考学科成绩能够进入全市前三名确实是来之不易,而人数之多更是创下侨中的历史纪录,让人赞叹不已。 2004年高考,学校在2003年高考上线人数增幅极大而2004年报考人数减少的情况下,再创辉煌,又一次取得丰硕成果:上一批线62人,比2003年增加14人;上本科线人数338人,比2003年增加32人;还有,高三(1)班的姚琼姿同学取得总分781分、高三(1)班的陈恩钊同学取得数学科817分和高三(5)班的林纯同学取得英语科811分的优异成绩。 2005年,全校上省线人数为1002人,比2004年881人增加121人,上线率为84.5%;上本科线人数为383人,比2004年上本科线人数335人增加48人(全市上本科线增幅为11%,我校上本科线增幅为14.3%);上本科一批线人数为84人,比2004年上一批线58人增加26人(全市上一批线增幅为5.8%,我校上一批线增幅为42.4%);各科目组总分成绩700分以上的有9位同学(2004年是6位同学,2005年全市上700分以上的考生减少2人,我校反而增加了3人);高三(1)班李浩新同学以总分759分和数学单科814分的成绩分别名列全区第一名。 2006年,学校在参加高考人数减少的情况下,上本科线达412人,其中,张佳晴同学获得英语(2)单科全市第一名,李澍凌同学数学单科成绩获全市第三名。2006年高考辉煌的成绩再次展示了侨中持续的竞争力。

朋友你有没有梦想(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