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4年间雷州大变样
雷州,曾一度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城区面貌落后,社会治安被“黄牌警告”,人们“谈雷色变”;农村发展步伐缓慢,集体上访频繁;教育水平落后,当地学生纷纷转往外地就读……2004年,雷州大地迎来了转折点,省委对雷州提出了“一年稳定,三年变样”的战略目标,调整后的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励精图治,围绕“强班子、建队伍、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总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行动。“天天一小变,三年一大变”,4年时间弹指一挥间,一个崭新的雷州已破土而出。
县域经济腾飞
大型项目落户
2008年2月1日至3日的广州风和日丽,对于雷州来说这是意义重大的3天。受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唐国际”)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召集综合、总图、码头等11个专家组齐聚广州,对大唐国际在雷州乌石镇投资建设大型燃煤电厂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并最终得以通过。这意味着大唐电厂正式落户雷州。乌石镇,这个风景秀丽的“国家级中心渔港”,又迎来了一只“金凤凰”。庆功会上,觥筹交错,一片欢声笑语,雷州市委书记李昌梧乘兴致辞,强调雷州各部门一定要各司其职,确保电厂2010年如期发电。
据雷州市长罗滇南介绍,大唐国际雷州电厂项目规划总投入300亿多元。该项目建成投产后,一年能创产值约52亿元,实现利税7亿多。该项目已被列入广东电网总体输电规划、省“十一五”电源建设规划、2008湛江市重点建设项目。其落户雷州,将大大推动雷州经济的发展。
大唐电厂的成功落户,仅仅反映了雷州经济腾飞的一个方面。近年来。雷州市确立“工业立市、农业稳市、商旅旺市、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发展喜事连连:巩固提高了制糖、农海产品加工业,引进了恩亿木业有限公司、锦江实业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加。2006年,雷州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1.22亿元,同比增长12.8%。今年上半年,雷州工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主要工业产品大幅增产。“工业立市”初见成效。
3条大道勾勒出
雷州新城区面貌
昨日还是荒山野岭,如今却成大道通途。全长1.75公里、宽66米的新城大道连通雷城,基础设施完善,排污、排水、通讯设施先进;绿化带点缀繁华。绿树簇拥,生机勃勃;路灯新颖别致,夜里灯火辉煌……它的建成是雷城描绘名城大变样蓝图的第一“大手笔”。目前它已经成为通往207国道、雷州火车站的交通主干道,是最能代表雷城形象的城市道路。雷州的另一主干道——雷南大道经过改造,也一改往日的坎坷不平、污水横流,成为雷城又一条繁华商业街。而雷北大道的改造,则构建起雷州工业园区,众多企业落户其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道”。
雷城作为雷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常住人口达27万,而城区面积却不足17平方公里,原有的城建设施滞后,整体功能得不到发挥。面对困境,该市新一届领导班子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先后建设新城大道、雷南大道、工业大道,3条大道勾勒出雷城新城区。同时,在老城区着力打造“西湖公园—烈士陵园—西湖公园—雷湖风景区—东西渠—南渡河”景观带,雷城旧貌换新颜。
坡正湾村故事
新农村一缩影
雷州市客路镇坡正湾村旁有60多亩原始生态林,专家曾分析鹭鸟不适宜在这里生存,如今这里却鹭鸟声声,影姿蹁跹,形成一幅美好的画卷。2005年初,客路镇政府和坡正湾村委会及该村外出打工的老板共同集资30万元,在生态林旁修建了一栋漂亮的四层观鸟台,名为“赏鹭楼”。村长介绍,自从观鸟台建好后,坡正湾村“白鹭天堂”的美誉越传越响,吸引了许多远方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该村不但鹭鸟和生态林保护得好,而且在建设新农村的浪潮推动下,全面整治村容村貌,把村庄建设得更美。原湛江市委书记徐少华来该村参观时感叹道:“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突出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坡正湾村是雷州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2004年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吹响后,雷州市充分发动农民“当主人,作主体,唱主角”,掀起新农村建设的高潮,2006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59亿元,比2004年增长81.3%,农民人均纯收入4054元,比2004年增长26.5%,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劳务输出,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村巷整洁,富有乡土特色的小公园美不胜收;修建文化楼、开设文化室,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据统计,雷州市累计投入资金5亿多元,启动创建1789条新农村村庄。英利镇竹园村等12条村被评为湛江市最美村庄;附城镇夏岚北村等72条村庄被命名为湛江市特色文化村;客路镇彬家东等123条村庄被评为湛江市生态文明村;白沙镇邦糖村被评为中国十大古村;客路镇坡 正湾村被评为广东省最美村庄;客路镇、英利镇被命名为生态文明镇。原湛江市委书记徐少华称赞雷州市新农村建设:“新建了民居,改善了环境,融入了文化,保护了生态,温暖了民心。”
不惜血本投入
促教育大提速
高考发榜,喜讯传来,雷州市高考上线人数再次增长,本科上线人数比去年增加280人,完成湛江高考目标比率位居湛江市前列。其中,实验中学、雷州一中、雷州二中、雷州三中、白沙中学、唐家中学均超额完成湛江市教育局下达的高考指标,雷州三中本科完标率达到138%,居湛江市普通中学第一。
市场经济大潮激荡,优质师资和生源向发达地区转移,雷州教育事业曾面临极大挑战:师资紧缺,学位紧缺,经费紧张,教学设备落后。雷州市把“科教兴市”列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加快雷州教育事业的发展。2007年,投入1900万元,新建校舍27142平方米,城区六所中学增加学位6800个,今年继续新建扩建学校,还将新增1万个学位,备受群众关注的大班额问题将得到缓解。今年1至8月,该市又投入资金76690万元,全面启动237所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改造危房29万多平方米。该市财政顶着压力,近两年招聘外地教师500多人,招考本地教师1000多名,从根本上解决师资紧缺问题。
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异彩纷呈
雷州历史悠久,名胜古迹荟萃,是国务院颁布的99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雷祖祠始建于唐代,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雷州人陈文玉(俗称雷祖,意即雷州之祖),祠枕山岗,古木参天,文物众多。由于常年雨淋、空气污染及风化等原因,祠内一度破旧不堪。为此,雷州市投巨资,对雷祖祠进行全面整修,仅2004年市政府就投入300多万元。如今的雷祖祠游人如织,成为雷州旅游的一面旗帜。
提高雷州文化的影响力,加快创建全省旅游城市,是雷州市近年来打造文化大市的一项重要举措。雷州摸索出了一条“以文化促经济,以文化提正气,以文化构和谐”的新路子。雷州全力打造雷州历史名人文化、石狗文化、换鼓文化、雷剧四大传统文化品牌,让雷州优秀传统文化走出雷州,走向全国。“雷州石狗”被列为广东唯一的“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 “雷州石狗信仰”、“雷州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雷州民俗“活化石”雷剧荣获中国民间戏剧大赛二等奖;傩舞、蜈蚣舞、人龙舞等一系列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始走出“深闺”,引人注目。
■书记谈发展
一天一小变 三年一大变
2004年7月的一天,新上任的雷州市委书记李昌梧站在雷城街头,看着陈旧落后的市容,想到省委对雷州提出的“一年稳定,三年变样”的战略目标必须实现,不禁感受到肩上担子的沉重。2008年7月的一天,李书记又站在了当年的雷城街头,看着宽敞美丽的大道上车水马龙,一派繁荣的景象,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李书记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地说:“这4年来,雷州市全体公务员认真抓好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努力实现每天一小变。3年过后,到2007年竟是沧桑巨变。今年发展势头更是迅猛,相信雷州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记者:2004年,雷州市党政班子调整,您来到雷州,当时看到的是一种什么状况?
李昌梧:当时,雷州市各级班子建设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一些干部甚至身心两用,在外面搞起了副业。各项工作都处于被动局面:经济发展缓慢,2004年经济增长仅为9.5%;社会治安环境差,被省里“黄牌警告”;城区面貌落后,“脏、乱、差”现象突出等。
记者:调整后的新一届党政班子提出了怎样的工作思路,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昌梧:为了改变雷州的落后面貌,我们提出了“强班子、建队伍、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总思路。围绕“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目标,首先狠抓党政班子建设,雷州干部队伍面貌焕然一新。
我市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突出的位置,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工作方针,仅2007年,就打掉“两抢一盗”团伙34个,破获“两抢一盗”案件247起,社会治安状况大大好转,给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加快经济发展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确立“工业立市、农业稳市、商旅旺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良性轨道。在城市建设方面,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记者:那么,4年来,雷州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呢?
李昌梧:最显著的当属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自2005年以来,全市经济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各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显著增强,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展开“打恶除霸”等一系列斗争,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提高;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拓宽了城市的发展空间,提升了城市品位;大力发掘雷州的旅游文化资源,刷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
[数字雷州]
2004年—2007年
年生产总值:67.39亿—79.38亿
经济增长率:9.5%—10.2%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206—4338元
“一保五难”投入3848.5万元,解决11万多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投入770万元,建设和扩建镇、村敬老院64间,解决了3112名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问题
投入7207.7万元,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1.81%
全市2023名孤儿全部得到结对帮扶
众人看雷州
为了实现省委提出的雷州“一年稳定,三年变样”的目标,雷州市党政班子和全体公务员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天一个变化,现在目标已经实现!
要让人民群众沐浴发展的阳光!努力创建经济发达、城乡协调、文化繁荣、环境优美、幸福宜居的新雷州。
自从建成了雷湖南北广场,雷州市民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一首新雷州民歌流传开来:“西湖蓝天映碧水,南北广场大增辉,休息有这好去处,吃那不肥晾也肥。”
三四年前,雷州的街面很乱,大白天走在街上都心慌慌的,不时有人被抢,这几年政府严打“两抢一盗”,营造“放心雷州”,现在女孩晚上在南湖散步,即使到夜里12点,家里人也很放心。
以前雷州教育水平落后,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湛江市去上学。现在雷州的教育水平上去了,高考年年创佳绩。
我村98岁的老汉黄善和,一把年纪了还经常用单车载杨桃去卖。他说“现在踩单车不用力气”,这主要归功于村庄道路的硬底化。现在村子里建起了篮球场、文化馆,老人休闲、孩子玩耍学习有了好去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