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名人2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南区

刘鼎铭

刘鼎铭(1903~1954),洋乌都金溪(今仙城镇深溪)人。幼年随父(名中医刘一香)在上海习医,学成祖传刀枪伤与骨伤科治疗本领。民国24年(1935)于两英圩设伤科医寓,求医者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刘鼎铭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经常在午夜出入大南山区,为中共领导的游击队伤病员施医送药。伤员李进弟脑部、背部中弹,血流不止,危在旦夕,经刘鼎铭以草药外敷、中药内服后,血遂止,2枚弹头6天后逸出,20天便告痊愈。战士王噢在攻打湖东盐警队时,被炸得遍体鳞伤,面部血肉模糊,刘鼎铭细心为其钳出弹片,敷上草药止血,经3个月调治后康复。刘鼎铭在为封建宗派械斗致伤的乡民医治时,极力对双方进行规劝教育,化解积怨,避免了矛盾的激化。

1950年,刘鼎铭被选为潮阳县第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是年《团结报》刊载他的医术、医德事迹。潮阳县人民政府授予“医术赛华佗”的银盾。1954年病逝,终年52岁,县人民政府主持隆重的追悼会。

郑正秋

郑正秋(1888~1935),字芳泽,别名伯常,笔名药风,峡山都盐丁(今属成田镇)人。出生于上海,7岁随母回家乡,在私塾受启蒙教育,9岁又随母往上海,14岁肆业于上海育才公学。自幼聪慧,博学多艺,擅写文章。早期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先后在《民言》、《民呼》、《民吁》、《民主》等报刊上发表以评“皮簧戏”为主的“丽丽所剧评”。主张改革旧戏,提倡新剧,并抨击当时腐败的政治,深得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赏识。曾应于右任之约,在《民主》报副刊发表《粉墨场中的杂货店》一文,有力地揭露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他既批判纯艺术自然主义,又反对戏剧为茶余饭后消遣娱乐品。辛亥革命后投身于电影事业。民国2年(1913)组织新民社,编演《恶家庭》等话剧;又编写了电影剧本《难夫难妻》,并与张石川联合导演这部电影。这是我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故事片。民国5年编写哑剧《隐痛》、《皇帝梦》,并亲自登台演出,揭露袁世凯罪行。民国14年创作《孙中山之死》,亲自扮演孙中山获得好评,轰动剧界。民国12~15年连续编导《孤儿救祖记》、《苦儿弱女》、《好哥哥》、《小朋友》、《小情人》、《一个小工人》等6部儿童故事片,成为我国这一时期儿童电影创作的代表人物。20世纪20年代初期,与同仁合资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并开创明星新戏学校,自任校长。郑正秋呕心沥血,拓荒创业,培养出蔡楚生、胡蝶等影剧精英。民国20年任首届潮州旅沪同乡会会长。“九?一八”事变后,郑正秋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募款支持东北马占山等抗日部队,多次向国民政府上书要求抗日,并发表政论文章,抨击当局妥协和不抵抗政策。民国21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组织─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先后编导电影《自由之花》、《姐妹花》、《再生花》,被誉为“三花出世,万人争迎,明星基础,赖以永固”。《姐妹花》在上海上映,连续两个月爆满。民国24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展览会上,《姐妹花》获得好评。近50年后的1982年,《姐妹花》在意大利上映,博得外国朋友赞誉,轰动国际影坛。

钟少卿

钟少卿(1903~1972),又名昭成,号宏首,黄陇都顾厝寮(今属两英镇)人。幼承祖传,广读医籍,钻研方脉。民国9年(1920)中学毕业后,在家务农。民国11~15年当教师。民国16年教书兼业医,开始在两英圩设诊所,以中医内科、妇科著称。民国24年在南山苏区联络站──永济生药店工作,经常给红军治病送药。民国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在两英联合诊所、潮阳工人诊所当中医师。1956年后历任县人民医院及中医院副院长等职务。钟少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曾献出中医验方57条。他坚持中西医相结合,以中药为主治疗胃穿孔、阑尾炎、肠梗阻等危重疾病,屡创奇迹;用中药治疗破伤风、紫斑病,用咸草头、苦刺根治疗膀胱结石和闭塞性脉管炎,疗效显著。此外,在处理小儿麻诊、肝炎、妇女子宫出血等疾病方面,也获得良好效果,使病人减轻痛苦和经济负担。钟少卿平易待人,急病家之所急,曾亲自为危重病人煎药,深得群众好评,被誉为华佗再世的红色医生。钟少卿是潮阳县第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和第一届县人大代表。1959年和1960年先后出席广东省卫生战线和全国文教系统群英大会。“文化大革命”初期受迫害。晚年身患高血压病,仍坚持医疗和科研工作,门诊、出诊、参加农村巡回医疗队等。1972年9月病逝,终年70岁。

陈HaoXin(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