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积淀——鲜于璜墓

家乡区县: 天津武清区

    鲜于璜墓,是一座东汉中型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等部分组成,在墓内发现了铜薰炉、骨梳、骨篦等文物,墓前原有石碑,碑身上锐下方呈“圭”形,为汉碑中的珍品有一定史料价值。在武清县高村乡兰城村东,是一座中型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耳室等部分组成,长14.7米。墓前立《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墓早年被盗,墓碑埋地下。1972年发现墓碑。1977年清理墓葬,共获文物70余件。有能启合的铜薰炉,与铜镜放在一起的骨梳、骨篦、四系褐釉瓷罐、色彩鲜艳的漆耳杯等。随葬品中还有北方十分少见的早期瓷品,有一件高85公分、宽86公分的陶仓楼,制作十分精巧,再现了2000年前储粮情景。墓碑于东汉延熹八年(165)立。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碑身上锐下方呈“圭”形。额阳正中竖排篆书《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字体古朴雄健,笔势方折,隶意颇浓。两侧线刻青龙、白虎。额阴线刻朱雀。额底有穿。碑身两面刻文,共827字。隶书,字体方整严谨,笔触浑厚有力,在汉隶中独树一帜。除9字泐损难辨外,余皆清晰。碑座长方形,抹角。是汉碑中的珍品,碑文史料价值较高。

    鲜于璜(45-125),官至雁门太守,食俸2000石。是天津见证记载最早的历史人物。鲜于璜为东汉渔阳郡雍奴县人。曾治《小戴礼记》 。察孝廉,任郎中。升度辽右部司马,参加窦宪北击匈奴之役。迁赣榆县(江苏赣榆县青北口)令。父丧离职。服丧后任太尉府西曹尉。汉殇帝延平元年(106)迁安边节使,主管幽州、冀州事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又迁雁门郡(山西代县西北)太守。在官以德政教化人民,不施刑治,声誉颇高,因病辞官。延光四年(125)六月卒,葬于武清兰城村。延熹八年(165)十一月八日璜孙于舫立《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1973年5月出土,碑记可补史书之阙。鲜于璜在东汉安帝初年任雁门太守,食俸2000石,死于安帝延光四年(125),终年81岁。其墓早年被盗,1977年发掘时,尸骨和随葬品均凌乱。虽曾被盗,但发掘时仍获铜、玉、石、陶等随葬品70多件,有不少罕见珍品。有一件通高85厘米的陶仓,准确塑出建筑结构和扛粮入仓的人物。出土最为珍贵的是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该碑现存天津历史博物馆。圭首、额阳篆书"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两侧线刻青龙、白虎;额阴线刻朱雀。碑通高2.42米,宽0.82米,前后两面篆刻隶书铭文,共827字,书法端庄凝重,笔触浑厚有力,在汉书中独树一帜,为汉碑中的珍品。碑文也有一定史料价值。

    1972年发现墓碑。有能启合的铜薰炉,与铜镜放在一起的骨梳、骨篦、四系褐釉瓷罐、色彩鲜艳的漆耳杯等。随葬品中还有北方十分少见的早期瓷品,有一件高85公分、宽86公分的陶仓楼,制作十分精巧,准确塑出建筑结构和扛粮入仓的人物。再现了2000年前储粮情景。陶仓楼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是汉代人文居住环境的集中体现,中国出土的陶仓楼主要集中在焦作市,已出土各种陶仓楼100多座,其中比较完整的有60余座。

    一九七九年文物出版社首次出版了由天津市历史博物馆保存的《鲜于璜碑》“首拓本”,轰动了书法界,并被认为是明代出土《张迁碑》以来,唯一可相媲美的汉碑。


    《鲜于璜碑》笔画丰厚饱满,波法平整,横画的感觉略比竖粗。碑阳字多呈扁方,而碑阴字扁、长,方相交替出现,形态变化十分生动。加之有时重心高举,下方散开,有时重心低着,呈敦厚状,有时又重心偏倚,或左或右,动势出入微妙之间,妙趣横生。另外《鲜于璜碑》波挑也与众不同,许多横波肥厚而作扭锋上翘状,更增添了一种幽默感。
    《鲜于璜碑》阴与碑阳虽出于一人,但碑阴变化、气度更大,风格也更具特色。于《西狭》、《郙阁》、《张迁》等雄强风格外,再显示了一种典雅、壮美的面貌。

    

    

温暖如斯(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