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八大景:鲸背观澜 鹿苑生辉 柏门珠沼 漳河晚渡 韩陵片石 龙山积雪 善应松涛 漫水长虹
安阳八大景[1]的说法最早可上溯到明朝。当时,朱氏皇族里有一位赵王,他的封地就在安阳。这位赵王名叫朱厚煜,通诗文,喜美景。他在一些诗文里就写到了安阳八大景。赵王笔下的八大景分别是鲁山晴岚、拔剑灵泉、万金惠渠、漳河晚月、古庙夕阳、西陵遗冢、三台遗址、龙潭瑞泽。每一处景致赵王都要赋诗一首,这些诗歌在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编撰的《彰德府志》中均有翔实记述。赵王这些咏景的诗歌应该是安阳八大景的起始。
今年68岁的许作民对安阳八大景颇有研究,他手里就保存着一套完整的清乾隆五十二年出版的《彰德府志》。据考证,鲁山晴岚位于安阳县铜冶镇东南方向。当地有一座鲁仙山,因山上建有鲁班庙而得名。晴空万里,此处亦山雾缥缈,是为一景。
拔剑灵泉即安阳县水冶镇的珍珠泉。说起这拔剑泉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宋仁宗庆历年间,韩琦曾以文臣的身份,与另一位北宋著名文人范仲淹一起,率领大军挺进西北地区,与西夏展开了战争。宋军在凯旋回师途中,兵马路过水冶,时值盛夏酷暑,将士口渴难耐。韩琦派人四处找水,但都没找到。韩琦焦急万分,下马四处观看,情急之中抽出宝剑,猛刺于地。拔剑后,突见泉水咕噜咕噜上涌,似珍珠翻滚,人马欢腾雀跃,取水解渴,故名“拔剑泉”。
古庙夕阳从诗文推测应指小南海一带黄昏时的落日余晖。位于安丰乡的曹操墓又名西陵,即是西陵遗冢一景。万金惠渠就是今天的万金渠一带的风光。只是数百年后,早是景色不在,空留后人遐想。三台遗址就是东汉末年曹操修建的位于临漳县的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但现在临漳已划归河北省,此景也与安阳无缘了。至于龙潭瑞泽,已很难考证出所指何处了。
明朝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河南总志》有关彰德府的文字对八大景的记载却是另一版本。当时的彰德府管辖着安阳县、汤阴县、林县、临漳、磁州、涉县、武安共七县。彰德府有自己的八大景,每个县也都有自己的八大景。
史载彰德八景为太行叠翠、洹水流清、釜山石鼓、洪谷金灯、商王旧都、魏公故宅、豹起遗渠、乔固荒冢。排在彰德八景之后的便是安阳八景:曾辅佐过宋代三朝皇帝的宰相韩琦修建的昼锦祠堂,位于水冶的韩琦父亲的墓碑梅花古碑,安阳县邵家屯村的断梁古寺,洪河屯乡彪涧村的猛虎彪涧,珍珠泉的泉涌如珠,还有尚未考证出所指的柏树无霜、见龙回石、汉王射井。
从史料看,《河南总志》上所提到的安阳八景仅指当时安阳县的八大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安阳的八大景也在不停地演变。到了清朝时期,已基本形成比较固定的八大风景名胜。清乾隆五十二年编撰的《彰德府志》中记载,安阳八景分别为鹿苑春晖、鲸背观澜、柏门珠沼、漫水长虹、韩陵秋霁、漳河晚渡、善应松涛、龙山积雪。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王迎喜编著的《安阳通史》提到,明清时期安阳县已形成了著名的八大景,与《彰德府志》记载基本相同,只是韩陵秋霁变成了韩陵片石。现在安阳人所津津乐道的八大景,指的就是乾隆年间流传下来的说法。
安阳在古代居“天下之中”,西靠太行,东临平原,境内河渠纵横,道路如网,历来为南北交通要道。自然的恩泽和经济的繁荣,使安阳自古就有绚丽的风光和精美的建筑。史料上各成一家的八景记载,有的今世尚存,有的依稀可见,有的就仅剩传说了。但从万年之遥走过来的安阳曾经拥有的美丽却不禁让人心向往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