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香云纱

家乡区县:

     我的家乡除了是一个有“花乡”之称的地方外,还有“香云纱”的标志为顺德独有,顺德区外企业不能再生产“香云纱”。

     香云纱的历史:回望香云纱的百年发展,历经起伏跌宕。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尤以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1915年,南海民乐林村程绍江、程炳全、程泽、程周4人对原来只能织单一平纹纱的织机进行改革,发明了马鞍丝织提花绞综,创造出具有钮眼通花图案的新产品,香云纱由此诞生。1920年,伴随着广州丝织业的鼎盛,顺德香云纱也达到巅峰。当时,顺德有晒莨工场500多家,工人1万多人,日产香云纱4000多米。但这种兴盛维持不到10年,便因为国内外的动荡局势而渐渐沉寂。改革开放后,珠三角老蚕区桑田逐年萎缩,市场上涌现大量物美价兼的棉纺类产品,传统的香云纱服装由于色调单一、款式陈旧过时、原料成本高等局限,逐渐退出市场,相关产业趋于衰落,一度在南海绝迹,顺德也仅存伦教少数几家企业仍在生产。直到20世纪末,深圳、浙江等地企业家推出用香云纱面料设计制作的成衣,在传统的香云纱面料上融入时尚元素,产品一经推出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让徘徊于生死边缘的香云纱生产迎来了转机。2005年,深圳市香云莎服饰宣布注册“香云纱(香云莎牌)”商标,并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审批的“原产地地理标志”称号,此举将香云纱重新带入大众的视野,亦引发了香云纱的产地之争。

     香云纱的介绍:虽然是真丝的一种,但是香云纱和普通的真丝有着很大的不同。真丝飘逸、轻薄,沾水容易贴在身上,易抽丝。而香云纱面料挺阔、质感强,出汗之后不会粘在身上,透气凉爽。所以在天气炎热的广东深受人们喜爱!香云纱特有的质感和色彩让很多人感觉不太容易搭配,我们的服装设计师提出一个很好的建议:香云纱是一种不分正反,两面都可以外穿的面料,一般的香云纱一面颜色为古色黄,一面颜色较深,所以在做成衣时,可以分别用两面镶贴点缀来做,既不会感觉单调,又因为整套衣服质地统一,色彩属同一色系比较协调而更显味道。 “晒莨”这个词在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但在几十年前,却是广为人知的行当;“莨”指的是薯莨,是用来染香云纱的染料。薯莨的染色,要经过长时间的自然日晒,所以,晒莨厂就是专门用薯莨染色的工厂。当年,大大小小的晒莨厂遍布广东各地,是一个很大的行业。开办晒莨厂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要有用于晒布的宽广草地,二是要临近河流,便于汲水和洗布,以及获得染色必不可少的河泥。晒莨厂所在地方叫大基尾,“基”在广东话里有堤围的意思,大基尾就是河堤的末端,正是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的地方。那时侯,晒晾厂的主要产品是香云纱,是一种广东特有的丝织品,穿在身上会发出沙沙的轻响,清爽舒服,好洗快干,最适合广东和东南亚湿热的天气。那时候,有钱的人家会在夏季里穿上香云纱做的衣裳,摇着扇子,在青砖大屋里避暑纳凉。亦算得上逍遥度日了。不过对于生产香云纱的工人来说,日子过得就远没有那么写意了,香云纱的染色要靠日晒,日晒越强,生产就越顺利。所以工人们一面顶着烈日炙烤在草地上劳作,一面还盼这阳光来得更加猛烈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境,在这里却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谋生的方式虽然各异,但辛苦处却并无不同。

     香云纱素有“软黄金”美誉,是岭南艺术文化的代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延伸香云纱产业,吸引服装企业的加盟,扩展香云纱的产品市场。此外,顺德整合岭南文化,除开发更多的香云纱服饰、家庭饰品、美术品等消费品外,还以旅游为载体,以香云纱历史展现、工艺展览及现场体验作为着力点,实现香云纱产业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扩大香云纱品牌的影响力。

Wing_chu(2014-03-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