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市场调节机制的引导,钟村镇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花卉苗木、水产养殖成为钟村镇农业的主 要产业。2006年全镇种养面积2.4万余亩,实现农业产值4.07亿元,同比增长6%。农民人均年收入8046元,增长4.46%。为加强新农村建设,钟村镇从2005年开始,连续3年对每年每村拨款25万元,三年共计1275万元,打造镇的文明村建设工程。目前全镇17个村申报建设项目83个,区、镇两级下拨专项资金1100万元,村容村貌大为改善。
水稻
水稻
钟村镇人多田少,建国前九成以上人口从事农业。主要种植水稻、花生、黄豆、木薯、番薯、黄姜、蔬菜、水果等。乾隆、道光年间,每当龙眼收获季节,韦涌、都那附近河道,运载龙眼的小船大艇,一片繁忙,其时邻县陈村龙眼的交易亦以此地报价为尺度。清末民初,韦涌的蚕桑、龙眼和丝线柚颇负盛名。50年代前果树先后被砍,水果生产日渐衰落。
50年代前后,受水利条件制约,水稻种植多以“挣稿”(双季间作)方式,其早造亩产量仅百来斤,素以精耕细作著称的钟村、谢村、诜敦丘陵台地的农民,虽辛勤耕作,亩年产量也仅有500斤左右。
1951~1953年“石龙大围”建成(钟村境内长79公里),免却洪水袭击。其后,整治排灌系统,修建山塘、水库、涵闸。1957年后,十字河、非字河布满田间,运输道路纵横交错,耕作亦渐趋科学,使年亩产均达七、八百市斤。1964~1971年持续大规模改粘围田为中性土壤,成效显著。
因整治排灌系统而受益的耕地面积36000亩;建涵闸10个,受益面积11300亩;改18000亩;建山塘水库5个,受益3000亩。其间曾遭受1958年“大跃进”、刮浮夸风之害,造成减产。尔后,重整旗鼓,产量不断增加,尤其围田、坑田年亩产达1500斤。1978年后,随着生产责任制的逐步完善与落实,稻田小段包工到户,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仅辣椒一项,每年北运就达几十万乃至百多万斤。1987年蔬菜种植面积1539亩,比1978年增长54%;1991年增至2200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