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梨木台六

家乡区县: 天津市蓟县

母子石的故事
母子石,位于梨木台景区入口处,与对面山上的北齐长城遥遥相望。远远看去,绿树掩映之中,一对相依相偎的母子,脸对着脸儿,似乎在倾诉着什么,又好像那位年轻的母亲正满怀深情的给儿子讲述着关于他父亲的故事。
说起来这母子石,还真有一段凄美的传说呢。
据传一千多年前的北齐年间,这里名为船舱口关,曾经是两国相争的军事要塞,山上山下都驻扎过守护边塞长城的将士。
那一年,边塞战事吃紧,守城将士日日夜夜兵不解甲,马不卸鞍,夜里打个盹儿兵器都不撒手。军营中有个姓周的年轻将军,是个南方人,妻子刚给他生个儿子,不到三天皇上一张圣旨就把他从京城调到边关,驻扎在城墙上。
一晃大半年过去了,战场上两军对垒,对方步步紧逼,一点儿撤退的迹象都没有。周将军惦念妻儿,可是送出去的十几封家书都是有去无回。原来皇上怕前方将士牵挂家事分心,影响打仗,把军营中往来书信都给扣下了,出不去也进不来。
再说那周将军的妻子,自打得知丈夫出征边关后,也是日日思念,夜夜难眠。眼瞅着怀中幼子都会喊爹了,丈夫竟然音信皆无。莫非丈夫在边关打仗阵亡了?受伤了?一想到这里,妻子就开始坐不住了,越琢磨越心窄,以致茶饭不想,人瘦的都脱了形儿。公公婆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看看孩子也一天天硬朗了,就准备了足够的盘缠,雇了一辆马车送他们母子到军中看望丈夫。
周夫人娘俩坐马车日夜兼程,不到半个月就赶到了船舱口长城脚下。谁知,母子俩刚进船舱口,就听城墙那边杀声震天,号角齐鸣。拦住一匆匆过往的军士一打听,原来早在几天前两国边境就打起来了。山上山下,人喊马嘶,刀枪剑戟闪着寒光搅作一团,已经分不清哪个是敌哪个是友了。
见此情景,车夫调转马头,力劝周夫人赶紧离开战场,回家等周将军打完仗再见面。可那周夫人执意不肯。哭着说:“我们母子千里迢迢赶来,就是想一家三口见上一面,起码也要让我们的儿子叫上一声爹爹,这样我们再回去就死也无憾了。”
车夫也是个性情中人,很理解一个军人妻子思夫心切的真情,更理解前方将士抛家舍业守卫边关的艰辛。于是,在附近村子找了家客栈把母子俩安顿下来,等候消息。
在客栈住下以后,周夫人实在不放心前方打仗的丈夫,在屋里根本坐不住,每天天不亮就抱着孩子爬上长城对面的山头,眺望城墙,望穿秋水找寻丈夫的身影。可是,始终也没见着那熟悉的身影出现。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日子,对面城墙上的喊杀声已经渐渐平息。后来,连城墙垛上的旗帜也换上了另一种颜色和图案。她心中一紧,知道自己的丈夫十有八九已经为国捐躯了。可是,潜意识里她又不肯相信这残酷的现实,不相信自己的丈夫那么年轻就离开了她,离开了他那仅见过一面的宝贝儿子。她就那么痴痴地抱着孩子,背靠岩石,目不转睛地眺望着对面的长城,盼着丈夫活生生地从长城上走下来,走向他们母子。
很长时间,她不吃不喝也不动,就那么痴痴地盼着,等着,巴望着一家团聚,直到化作岩石,千百年过去,仍然保持那一个姿势。
这,就是我们眼前看到的母子石。

----------------------------------------------------------------------------------------

将军石
蓟县北部山区,座座山峰陡峭险峻,山岭中更有诸多象形石、象形峰等地质景观为世界罕见。境内光将军石就有十几处,但惟独梨木台景区内的将军石最为形象,远看近瞧都与黄崖关长城上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塑像一模一样。不知道的还以为真是人工雕塑而成的呢。
这块将军石,为啥这么像戚继光呢?原来,这里还隐藏这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据传说,当年抗倭名将戚继光驻守黄崖关长城时,军纪严明,爱民如子,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这期间,有一年全国大旱,土地龟裂,十河九干,深山之中更是滴水贵如油了。眼见军中十几万将士和马匹吃水都成了问题,戚元帅非常焦急,亲自带领军士翻山越岭寻找水源。当他们来到船舱口关时,在一块大石头旁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时值盛夏,烈日当空,躺在地上的老头面色苍白,双目紧闭,已经昏迷不醒了。凭经验,戚元帅断定老人一定是中暑了。赶紧命随从军士背起老人,把他放到树阴凉的地方,让他倚靠着山石坐好。戚元帅则从身上解下水壶,把壶里仅有的半壶水一点一点喂到老人嘴里。白胡子老头喝完水,脸色渐渐有了红润,接着慢慢睁开眼睛。戚元帅见老人醒过来了,这才长出了一口气。清醒后老头爬起来就要给大家磕头谢恩,戚元帅笑着扶起老人,俩人言来语去,很快就成了患难之交的朋友。
叙谈一会儿,白胡子老头说他乃是东海龙王,因私自为下界百姓兴雨,被玉帝贬下天庭,罚他到凡间乞讨三个月。怎奈老龙王年迈体衰,加上在龙宫养尊处优惯了,况且那龙本来就离不开水,哪受得了这般干渴。所以在这山里刚晒一天就晕倒了,幸亏遇到戚元帅一行,要不只能等死了。戚继光听完老龙王一席倾诉,想那老龙王为下界办好事还要挨贬受罚,感觉这天庭也不那么公道。不禁一阵感慨,俩人更是越聊越投机。
老龙王问戚元帅到这荒山野岭之中干啥来了,戚元帅叹口气,随即把天气干旱,民间缺水,营中军士马匹眼看着要渴死,自己不得已带人出来找水的事儿,一股脑都说给了老龙王。白胡子老头听后,手捻胡须,思忖一会儿,幽幽地说:“眼下我乃带罪之身,兴不了雨,不能拯救众生。可将军的救命之恩不能不报,老龙我就送将军一眼清泉吧。”说完,从发髻里抽出一根银簪,拿在手里迎风一晃就变成了一根铁棒。老龙王攥紧铁棒往脚下的乱石堆里一杵一摇晃,汩汩清泉立时喷涌而出,很快汇成一口深潭,潭水清澈甘甜。老龙王轻轻收起铁棒,吹口气又变回发簪插进发间。然后微微一笑,冲戚元帅抱拳行礼,说声“再会”,眨眼间就遁入水中没了踪影。这一连串的动作,几乎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感觉就像变魔术。戚元帅和一帮军士都看直了眼,好一会儿才醒过闷儿来。大家欢呼着扑到潭边,手捧瓢舀,人人都灌了个水饱。有了这潭泉水,戚家军得到了解救,重新充满了活力。
谁知,好景不长。没过多少日子,隐藏在这山里的倭寇奸细就打起了这潭水的主意,他们想在潭水里下毒,毒死戚家军,然后趁乱攻进中国。那天夜里,几个奸细偷偷摸到潭边,从怀里掏出毒药,刚要往潭水里洒。忽然听到头顶上方一声断喝:“住手!”几个奸细吓得一哆嗦,循着声音望去,但只见半山腰一个将军仗剑而立,头戴银盔,身穿银甲,一袭黑色大氅随风飘舞。
哎呀吗呀!这不是戚继光戚元帅么?被他老人家逮着那还了得,快跑吧。几个奸细不敢停留,撒丫子就跑,直恨爹娘少生了几条腿,兔子似的逃进树林,再也不敢露面。
见那几个奸细跑了,山上的老龙王乐得胡须乱颤,但笑过之后,他怕以后再有人破坏这潭水。灵机一动,当即伸手冲着一块大石头一指,一尊活灵活现的戚继光石像立刻就站到了身旁。
后来,老龙王受罚期满,回到东海龙宫,戚元帅也告老还乡离开了边关。但这将军石和这一汪深潭却永久地留了下来。人们怀念戚将军,随着把这深潭也叫‘将军潭’了。据当地村民说,多少年来这潭里的水从来都没有干枯过,可能是连着东海呢吧

宋坪芳(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