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的叙事

家乡区县: 汕尾市海丰县

作为星际旅行电影,另外一个吸引人的关键是利用视觉呈现,带我们进入浩瀚的太空。在这点上,Interstellar显然无法与去年的gravity相提并论。但伴随着Hans Zimmer的配乐,以及对黑洞外观的高科学性模拟,还是让人非常愉悦震撼的。但诺兰再次在自己不擅长的动作戏调度剪辑上表现出了粗糙。以Miller行星的戏为例,当他们发现远方的并不是山而是巨浪时(顺便说我觉得是全片最具表现力的镜头),电影缺乏镜头来交待飞船、两名宇航员、记录仪和巨浪之间的位置和距离关系,观众也就因而不知道Brand去取记录仪的危险性。在之后的整个过程中,镜头在呆板的中景近景间切换,每个景别都是一个人物的单独画面,信息量极其不足,使得观众丧失了感同身受的紧迫感。当然这个场景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让机器人去取?以及为什么另一名宇航员干等着不跑向飞船导致自己最终牺牲?同样无法让人满意的还有Cooper和Dr Mann的打斗戏。
大卫·波德维尔所总结出的诺兰所擅长的一点是交叉剪辑。而影片的最后部分出现了一段堪称大型的交叉剪辑:一边是Cooper从追Endurance到进入黑洞,一边是女儿烧掉哥哥玉米田,折返回老屋要接走哥哥妻儿。这段体现了诺兰的水准,在画面风格上,地球上的昏黄紧张喧嚣感,和星际空间的孤寂黑暗感,形成了强烈对比,但内在都充满了紧张感和悲壮感,映衬了“不坐等黑夜”的拼搏主动精神。
但当Cooper进入五维空间之后,交叉剪辑还在延续,也是电影所设想的高潮,但因为种种原因,相较于物理的丰富维度,这段的情感就显得非常扁平。其一是上述的理论消化时间造成的观众难以进入情境,而且在影片的理论空间下,既然gravity可以超越时间,也就并没有女儿解密的紧迫性,交叉剪辑事实上并不是时间上的并置,那此时的情感张力也就显得做作了。当然,依靠巧合而非人物内在动力解决矛盾的偷懒,也是造成这种扁平的重要原因。结尾处的煽情场景,则更加套路化,显得异常平庸。且让观众难以接受的是,在结尾部分,除了父女相见的煽情,也只有轨道站上的奇观展示(而且相当敷衍了事)。

zain(2014-11-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