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人对端午节十分重视,旧俗于农历的五月初二至初四便利有送节之举。届时,年轻的“新抱”(媳妇)们,用“全盒”四个或六个不等,升盛以粽子、猪肉、生鸡、鸡蛋、生果、烧酒等回娘家向长辈贺节。到端午节的当天,姑娘和孩童还要挂香包。香包多以五色丝线编织,香包中装有檀香粉、花椒、八角、伽蓝粉、琉璜等。端午午饭后,家家户户均贴上“午时符”。“符”是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上,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字样。还有在大门上悬挂着菖蒲、艾叶、凤尾草等,并扎上一束大蒜头,涂以朱砂辟邪。还有些人家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正午时分,用生果、粽子拜祖先,烧艾草薰屋角,寓意“驱蚊虫邪魔”。还用雄黄酒调朱砂,在小孩的额上、胸口、肚脐、手心涂上朱砂痣,以示避邪。靠近河边地方的小孩,等待龙船划过河边的时候,用河水洗身,叫洗“龙船水”,祈求皮光肉滑,身体健康。禺南一带盛吃“龙船饭”,不论贫富,家长都可带着小孩到祠堂讨“龙船饭”,据说食过龙船饭,小孩便利会快高长大。讨龙船饭是端午风俗的一大特色。
1927年6月6日的《民国日报》副刊上,载有两首“端午风俗歌”,颇为清新真切。70多年前的广州番禺一带端午风俗,从这里可略见一斑,兹录如下:
其一:五月初间斟艾酒,荔枝红熟可尝新,龙船花共菖蒲草,每扎街前卖数文,冬叶买来齐裹粽,蚊烟点着可驱蚊。其二:初五日,是端阳,朱砂黄纸写符章,香包挂在襟头上,绸裤纱衫好在行。睇见龙船长十丈,锦标罗伞甚辉煌,鼓声震动冲波浪,水色娇娇艇内装,紫洞船头绷布帐,游河公子坐船舱。渡头挤拥人来往,热闹奢华又一场。
寥寥数行,便把当年端午节的风俗、人情、世故,都刻画出来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广州番禺一带和全国许多地方的端午节风俗:斟艾酒、挂菖蒲、划龙船、包裹粽、写符章;而那时正是“荔枝红熟”的季节,又有人穿“绸裤纱衫”,表现了浓厚的岭南特色。更令人寻味的是,歌中还反映了一边是劳苦大众采集菖蒲、艾草,“每扎街前卖数文”,一边是游河公子坐在绷着帐布的花艇舱内,看人赛龙竞渡的世态。感叹了“热闹奢华”,在如梦如烟瞬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还有两首儿歌,也很有地方色彩。其一:沙蝉喊,荔枝红,龙船鼓,响咚咚;家家包裹粽,凭吊屈原公。
其二:龙舟舟,出街游,姐妹行埋莫打斗,封封利市责船头,龙头龙尾添福寿,封封利市到白头。这些儿歌不但指出了划龙船的季节是荔熟蝉鸣的时候,还提醒世人斗龙船莫伤和气,祝愿大家吉祥如意,利利是是,老少平安,添福添寿。以上的端午民间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已日渐式微,只不过是种历史追忆而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