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泗州城北的淮河与洪泽湖交汇处有一个杨家墩。上有明祖陵又称明代第一陵。朱元璋老家在盱眙太平乡。当上皇帝后迁都南京,为啥在这里建祖陵,民间流传着不少有趣的故事。
相传,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一生穷得叮当响,那真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全靠讨饭和帮工养家活口。六十多岁了,还在双沟镇一个姓水的财主家放猪。这水员外号称水半湖,双沟东去60里洪泽湖边杨家墩就是他家的一个放猪滩。这朱初一赶着一群大猪小猪在哪儿放,就在哪儿住。只等粮草和猪料断了,才难得回双沟一趟。一天,朱初一正躺在滩旁的草地一个洼坑棚里休息,碰有一师一徒两个道士,那个师父一看这滩,便说:“这是一方风水宝地,如谁家人死葬在这里,将来定会出真龙天子。”徒儿有些不信,师父说:“你将一根枯树枝倒插在这洼坑内,一夜即可长出绿叶。”为了验证这件事,徒儿随手插下一根枯柳枝,等明日再来验看。俗话说,路旁讲话,草棵里有人。道士们讲的话被朱初一听得真真切切。第二天天一亮,朱初一起来看时,枯柳枝果然长出绿叶。朱初一喜出望外,他怕再有人知晓,便在二道士返回之前,将树枝拔起,扔到别处,又重新插入一根枯枝,然后,回茅棚佯装睡觉。早饭后,道士又返回放猪滩,徒儿一看枯枝未发芽,便说师父判断有误。师父感到奇怪,就在周围察看,结果他们发现洼坑旁茅棚内有一老猪倌,便推醒他,问他拔没拔掉洼坑里的枯枝?朱初一一看,二位道长仙风道骨,非等闲之辈,怕此事隐瞒不住,只得承认是自己所为。师徒二人看这老猪倌也是榆木疙瘩,就对他说:“你家人死就葬在这,将来你家就要出真龙天子了。”朱初一听罢连连叩头,千恩万谢,二道士飘然而去。
这朱初一祖祖辈辈是讨饭雇大工,八辈没有一个人出人头地的,如今听说埋在这洼坑里能出皇帝,一心想葬在这儿。但他又考虑到这放猪滩都是水家的,我就是死了,水员外答不答应呢,为了这事,老猪倌整天茶不思饭不进,忧心如焚。有一天,朱初一回双沟领粮草,他来到了东家,水员外问他有什么心思,他说:“我给你老人家放了一辈子猪,可叹土快到颈脖子了,怕不久于世,我担心死后连一块葬身的地放也没有,故而发愁。”水员外一听哈哈大笑说:“看你想到哪儿去了,我家良田万顷,人称我水半湖,岂能没有你安葬的地方?”朱初一听东家说话干脆,捣蒜似地磕了三个响头,说:“我活着为老爷你放猪,死后别无他求,我还想替老爷您家看看放猪滩,您就答应我死后葬在放猪滩上的洼坑吧。”水员外就答应了。这话说了没几天,朱初一果然得病死了。水员外叫家人准备一口薄棺,到放猪滩上把老猪倌就地埋掉了。谁知,过了三四天,这滩上下了一场大雨,附近的泥土全冲进了朱初一的坟坑,雨过天晴,坟墓象吹风似的,一天未到黑,长成了一座小山。朱初一死后,他的儿子朱五四妻子陈氏就怀孕了。当时的元朝谋士夜观天象,发现泗州上空有紫薇星发亮,怕出“真龙天子”。夺元朝的天下,便下令在泗州一带捕杀孕妇,朱五四携妻逃到红庙村生了朱元璋。他就是日后的明朝开国皇帝,世称明太祖,年号洪武。
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光宗耀祖,下令在祖籍凤阳造皇陵,接着派皇太子朱标四处打昕祖父初一的坟墓。一直找了十多年,也没有找着。后听说祖父在泗州给人家放猪。顺藤摸瓜,终于在洪泽湖湖畔杨家墩的放猪滩找到了。从朱初一死后到洪武十七年,坟墓又遭水淹,当太子标到时,祖父坟墓仅剩下一堆黄土。皇太子回京向父皇一说,朱元璋悲喜交 集。悲的是,自己当了皇帝,祖父的朽骨抛却在荒无人烟的洪泽湖边。高兴的是,祖宗墓有了下落。于是派太子二下杨家墩放猪滩,准备把棺木起出来运到南造陵墓。皇太子带上一只官船和几个身强力壮的士兵过江入滩当晚到了盱城,次日到放猪滩起了灵柩装上船,说说讲讲到了黄昏,太子标见天色已晚,只好暂住一夜。几个人酒足饭饱,呼呼入睡了。准知夜里起了大风,天亮一看,祖父的灵枢不翼而飞,太子大吃一惊,立即分头寻找。他们在盱城周围找遍了也没有影,几个人又赶到了老地方放猪滩,你说怪不怪,那口棺材被大风刮进了了原来的墓穴中。几个人重新把它弄上来装上船,再看看天色已晚,棺木又不在船上,就这样一连三个晚上,夜夜如此,棺木仍回到原来的穴中。事到如此,皇太子觉得事有蹊跷,火速回京复命。朱元璋问刘伯温到底是凶是吉,刘伯温掐指一算说:“皇上,这是天意,老人恋土难移,万岁爷还是不要勉强,干脆就把祖陵建在那青山绿水的地方,让他安息吧。”朱元璋听刘伯温的话有道理,但又觉得把祖父一个人放在这里太冷清了。刘伯温献计说:“在杨家墩放猪滩修一座富丽堂皇的祖陵不是更好。”于是,在这里建立了规模宏大的明祖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