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1844~1927)
吴昌硕,清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初一生于浙江湖州府孝丰县鄣吴村,到民国十六年十一月六日(1927.11.29)病逝于上海吉庆里。从他29岁游苏州,到70岁定居上海吉庆里,大半辈子流寓生活在苏州。作为半个苏州人的吴昌硕,在苏州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名人,关于他在苏州的遗闻佚事也名目繁多。然而与吴昌硕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吴江,却往往被人忽略,其事迹也近乎湮没,鲜为人知,只留下零零星星的一些线索。
一、与震泽金俯将的金石至交
清同治八年(1869),26岁已补试考取秀才的青年吴昌硕,为了求学深造离开家乡安吉,开始了他艺术人生的湖海之游。从他负笈杭州谒经学大师俞樾,到他游沪、苏期间,吴昌硕在湖州结识了同寓湖城的震泽人金俯将。从此,吴昌硕与吴江结下了不解之缘。
金俯将(1850±~1882),名杰,字俯将,号頫江。在湖州典当行工作,笃学好古,为人豪爽,好交游,善鉴藏,醉心于金石字画的收藏,仅古砖就集之数百种之多,每年的薪资收入,都花在古物的收藏。因为典当业务的需要,足迹遍及江、浙、沪城乡,一有闲暇即痴迷于古董的收集和研究,对文物与艺术颇有见地,在同道间小有名气。
家住苏南頔塘岸边的金俯将,与生活于浙北西苕溪畔的吴昌硕,同饮天目山之水长大。同治十一年(1872),新婚不久的吴昌硕为长见识、开眼界,即随金俯将搭船同去上海游览。
上海,在近代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商业文化中心,而且是“海上画派”的发祥地。因此,当时凡想在书画艺术上求发展的年轻人,多向往于此。这次上海之行,虽匆匆几天,但他俩到处求字画、购碑帖、觅印谱,寻师访友不亦乐乎。吴昌硕就在上海结交了青年画家高邕之等新朋友。
离沪后,吴昌硕又随金俯将畅游了苏州。
苏州,在唐代白居易的诗中就有:“霅川(今湖州)殊冷僻,茂苑(今苏州)太繁荣”之说。千百年来,苏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不但经济发达,而且文化繁荣,更有“吴门”、“娄东”、“虞山”诸画派和“吴中三大家”、“吴门印派”为代表的众多书、画、印等艺坛大家。因此,清末的苏州,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再加古城文物遍地,收藏家众多,藏品丰富,使青年吴昌硕陶醉不已、叹为观止,眼界大开,流连忘返。
一回生,二回熟,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吴昌硕与金俯将成了莫逆之交。同治十四年(1875),在湖州谋生的吴昌硕,即由金俯将等人介绍,得与潜园才子、收藏家陆心源等相识,并在陆家设帐课徒。从此,吴昌硕一有空闲即随金俯将等搭船往来于苏州、嘉兴等地,拜师学艺。金俯将湖州寓所一时成了吴昌硕旅途的驿站,两人共商诗文,同磋艺事,同吃同住,情同手足。
光绪五年(1879)春,吴昌硕客居金俯将湖州寓中时,刻有自用“苍石”正方朱文印,他在边款中即称,“光绪己卯春客苕上,宿金俯将寓中,贾人以二青田求售,俯将谓石质甚佳,购以为赠。六月二日。苦铁记。”又刻“一狐之白”印,边款为“一狐之白;己卯春日,苍石道人作于苕上。”他同时还在金俯将家中为内弟施为(1850±~1904)振甫画《梅花册页》,留下了他现存最早的画作。
光绪六年(1880),又经金俯将等的介绍和引见,吴昌硕在苏州拜识了仰慕已久的湖州才子杨岘。
光绪七年(1881)元宵,吴昌硕为金杰(俯将)刻“金杰之印”和“頫江”对印。边款为“俯江老友正篆,俊卿。”和“辛巳元宵,苍石。”
吴昌硕在湖州和苏州等地数年的游学、授馆、鬻艺生涯中,虽生活艰辛,却得到了金俯将、陆恢、杨岘和吴云等师友的热情帮助和指点。在艺术上获益良多,技艺大进,小有成就。
光绪八年(1882)春,吴昌硕为好友金俯将写了一幅庄子语录“道在瓦甓”横披,金俯将极为高兴。此时正好吴昌硕欲全家自南宫里移居西亩巷,数日后的四月初九,金俯将遂以家藏古陶缶相赠,以答金石知音吴昌硕。
吴昌硕对这古缶极其喜爱,即以“缶庐”名其居室,并以“缶庐”为别号,还作了一首记录这朋友间友谊的长诗《缶庐诗》,诗云:
壬午四月,金俯将以土缶赠余,盖出自古圹者,虽文字阙然,而完朴可喜,因名所居曰:缶庐,作诗记之。
四月,金俯将又赠吴昌硕三国东吴“黄武元年”砖。后来吴昌硕制为砚台,并刻铭称:“壬午(1882)四月金俯将持赠。黄武之砖坚而古,卓哉孙郎留片土,供我砚林列第五。仓硕。”
不久,金俯将因病而逝,吴昌硕悲痛之极,百感交集,吟出了这情真意切的诗句:
双脚误踏市井门,移家苕上鸡与豚。
独树当门傲五柳,坐石醉客漥一尊。
抱汉晋砖当白璧,识金银气游黄昏。
土缶持赠未及报,呜呼死别声难吞。
吴昌硕还曾在《石交录》为金俯将撰有小传,并称:“余每拊缶,軏有人琴之感焉”,可说两人间的友情贯穿吴昌硕一生,金俯将的帮助使他终身难忘。他在光绪八年(1882)夏刻“缶庐主”朱文印边款曰:“余得一瓦缶,乃三代物,古朴可爱,拟名其庐”,即记其事。又在光绪十一年(1885)春刻“缶庐”白文印,边款刻长诗《缶庐诗》,再记金俯将赠缶故事。在“永安元年八月十三日”砖跋文称:“砖为震泽金俯将持赠,俯将年少于予,作古已十数载矣,摩挲一过,如对暮云。”在光绪十二年(1886)作的《十二友诗》和光绪十八年(1892)集录生平交游事迹的《石交录》中都有关于金俯将的相交记述和怀念诗文。后来吴昌硕名气逐盛,收入稍宽,购得(帝赐莲桥)养育巷桂和坊住宅,即额题“缶庐”,还用“缶庐”名其诗集、印谱和画册。其中大概也包含着他对亡友的怀念之情吧!
因此,我们可以说金俯将是吴昌硕艺术道路上一位极其重要的朋友。用今天一句时髦话来说是:“没有金俯将的帮助和推介,可能没有今日的艺术大师吴昌硕。”以上几事可以知道两位至交艺友间真挚的感情和深厚的友谊。正因为如此,他们俩的金石之交得以在海内外广泛流传,成为文苑艺林的佳话。
二、与同里陆恢为同好艺友
陆恢(1851~1920)原名友奎,改名友恢,一名恢,字廉夫,别号狷盦、破佛厂主人等。吴江同里镇人。擅画,工书,是近代著名的“海派”代表画家,吴门画坛一代宗师。
陆恢少时即随同乡画家刘德六等人学习书画,出道较早,差不多在吴昌硕游沪、苏时就到苏州卖画谋生。后因得名臣、大儒吴大澄赏识,而入吴幕,得游三湘。成名早于吴昌硕,黄宾虹先生即有:“吴江陆廉夫得名最早”之说。
光绪六年(1880),吴昌硕到苏州,寄寓吴云听枫园。不久,吴昌硕和陆恢两人即相识订交。彼此兴趣相投,时相往还,亦师亦友,互相影响,交谊颇深,契若金兰。
光绪八年(1882),陆恢为朋友吴昌硕的老师施旭臣(?~1890)游苏州作画留念,吴昌硕有《七月既望与陆廉夫恢送别紫明先生,廉夫绘〈胥江送别图〉作诗题其上》诗:
乘潮探禹穴,冒暑涉苏台。
节候随花鸟,风尘记酒杯。
君游何浩荡,我意益徘徊。
冣苦秋江上,河梁五字催。
……
光绪十一年(1885)吴昌硕作《怀人诗》,怀念的十七位师友中即有陆恢,诗云:
枕簟迎风卧碧苔,君家雪巷对门开。
不嫌野性谈诗意,手把芙蓉避暑来。
诗句传神,亲切可见。由此,足证吴昌硕曾随陆恢到过吴江同里陆恢老家和陆家“叶湖别墅”,并造访过雪巷。
光绪十二年(1886)五月六日,陆恢又为吴昌硕画《芜园图》,其后有杨岘题识即云:“陆君廉夫为昌石仁兄绘《芜园图》,妙在笔底,有雄直气,藐翁旁观,俛首至地并题记。”可见两人的书画合作,是非常之多,可谓珠联璧合。
陆恢和吴昌硕,两人还先后从吴大澄游。光绪十五年(1889)间,同时参加了由吴大澄、顾鹤逸、顾沄等发起成立的苏州第一个书画社团“怡园画集”,并有“怡园七子”之称。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两人即随吴大澄出关,参佐吴大澄戎幕。
后来,吴昌硕和陆恢又先后都到上海发展,并一起加入上海的“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和“上海书画研究会”。
吴昌硕在与陆恢的几十年交往中,还曾给陆恢刻了很多印章,象“吴江陆恢”【“己丑(1889)九月,仓石。”】、“画癖”、“癖于斯”等。特别是光绪十三年(1887)为陆恢所刻的朱文印“画癖”,款云:“廉夫仁兄索刻,时丁亥二月抄,仓硕病臂将差。”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两个同道朋友间的情谊之深了。
三、杨天骥等为门人弟子
吴昌硕作为“海派”诗、书、画、印皆擅的一代大师,一生门人弟子众多。从开门弟子杨植之,到关门弟子荀慧生,前后林林总总有几十人之多。其中,有一位著名的吴江籍弟子杨天骥。
杨天骥(l882~1958)字骏公,号千里,晚号六一翁,笔名东方。丹徒训导杨敦颐(粹卿)子,吴江同里镇人。十七岁入泮,二十岁擢优贡,才华横溢,与柳亚子、金松岑、陈去病并称“吴江四杰”。早年从事教育,叶楚伧、胡适等曾是其学生。后入报界,参与民主革命,为老同盟会会员、南社社员。民国间,曾任国务院秘书,护法国会参议员,监察院秘书、代秘书长及监察委员等职。抗战起,离开政界,以卖字制印为生。解放后,得吴艺夫介绍加入民革。曾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特约顾问,徐汇区政协委员等职。郑逸梅先生称其;“能文、能诗、能词、能刻、能书、能治碑官家言,无一不佳。”
杨天骥多才多艺,书法、篆刻幼时即得其父启蒙。后拜吴昌硕先生为师,学习书法、篆刻。他学师之长,自辟新径,深得吴昌硕赏识。书法诸体皆擅,有金石气;印章风格在吴、赵之间。杨天骥得吴氏真传,为昌硕入室弟子,年未三十,已名重艺林,盛负时誉。于右任先生的印章,大都为吴、杨师生两人所治。同门陈师曾(1876~1923)有《题茧庐摹心印图》诗赞之。名入俞建华先生《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著有《王阳明之历史谭》、《茧庐吟草》、《茧庐长短句》、《茧庐印痕》和《茧庐治印存稿》等,还曾协助于右任先生编辑《标准草书》。
而徐穆如则是一位晚年归隐吴江的缶翁弟子。
徐穆如(1904~1996)字洁宇。祖籍无锡,生于上海,当年家居上海吉庆里与吴昌硕为邻。民国七年(1918)15岁时即得吴昌硕、吴涵父子的指授。他不仅工书、画、印,还兼善摄影。吴昌硕八十后还为其题《嘘云阁润例》,对其技艺甚为推举。其书、画、印,皆走工整平实一路,自成面目。工笔画《双骏图》曾获全国第二届美展一等奖。
徐穆如晚年定居吴江,以金石书画自娱,成为江南艺界耆宿。曾任吴江县艺术指导委员、吴江书画院名誉院长等职,为吴江培养了一大批金石书画新人,在苏、沪文艺界影响较大。
除以上数人外,在吴江还有两位与吴昌硕关系非同一般的再传弟子。
沈蕴真(1924~1977)又名梅芳。吴江盛泽镇人。早年入上海昌明艺专,是吴昌硕弟子王一亭、吴东迈、王个簃、潘天寿诸先生的女弟子。后又嫁同学、吴昌硕的孙子吴瑶华。1949年间,其夫从政赴台,遂携子女回故乡吴江执教,为吴江当代著名的女书画家之一。
吴民先,1940年生,别号苕翁,沈蕴真子,吴昌硕玄孙。生于上海,长于吴江,毕业于吴江中学。因此,他在诗文中即称,吴江是其第二故乡。他是吴昌硕第四代家学传人,书画一脉相承吴派风格。曾任苏州教育学院艺术系主任、苏州吴昌硕研究会会长、苏州市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另外,在吴江象严友兰、沈塘、任艾生、徐子为等一批文人名流、书画家、收藏家都与吴昌硕有诗书画印等艺事上的往来。近代旅居苏、沪的吴江画家吴桐,在苏州还与吴昌硕、吴观岱、吴湖帆并称“吴中四吴”呢!更以“海派”后起之秀的身份,据说他们也有笔墨交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