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山轶事

家乡区县: 江苏省盱眙县

花落花开甘泉山,祥瑞环顾白云间;
烟霞桃红沐春雨,吟风诵月枕梦还。
甘泉山,海拔60米,位于盱眙县城北部官滩镇境内,地处淮河与洪泽湖交汇处,北临圣人山,西接圣山湖,东与明祖陵隔河相望,南与第一山毗邻。此山有一口古井,水味甘美,故称“甘泉”,井旁有“淮南第一泉”碑刻,相传为宋人题写。以此,将此山名曰“甘泉山”。两汉时期,项王城、楚怀王熊心建都于此,现存有遗址。
《盱眙县志》在甘泉山条目下记:解放时,此处童山濯濯,破庙一座,两间草房,供奉佛祖菩萨多尊。民国38年(1949年)8月,泗洪县王执中离家入该寺,人称王道人。其女随来,栽树植果。1982年,原庙重建大殿、僧房,出家僧4人。
金元时期,沈阮月姑为纪念梁玉红抗金有功,外出化缘,在甘泉山建成都梁寺(寺前其墓为证)。因战火纷飞,都梁寺屡遭破坏。1982年,盱眙县在原址重建,建成占地4万平方米、背依甘泉山、三面环淮水、风景秀丽的都梁寺。都梁寺建成后,修心参佛信徒,云游四方雅士,云集甘泉山,念经求佛,观赏美景。连续多年来,每年四月初八,在都梁寺举行甘泉庙会,信徒、香客、游人,络绎不绝,万人攒动,香火旺盛,成为佛教胜地、文化名山。
2010年3月22日上午9时,盱眙县甘泉山都梁寺藏经楼隆重举行奠基仪式,山西省广灵县极乐寺住持昌义法师应邀主法,三十多个县、市,数百名四众弟子参加法会。2011年10月29日上午,长约30米、宽20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都梁寺藏经楼建成。盱眙县隆重举行甘泉山都梁寺藏经楼落成暨佛像开光典礼仪式,2万多名佛教信众及游客参加,进一步推动盱眙县佛教事业快速发展。
2012年5月18日上午,盱眙隆重举办“归去来盱•甘泉山温泉区域开发发布会”,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总工程师徐雪球就盱眙地热资源勘查情况作权威发布:“盱眙甘泉山地热(温泉)资源2号地热井,于2011年10月成功出水,日出水量3615吨,井口出水温度53℃,是目前江苏省内日出水量最大的地热深井。盱眙地热水温度高、水量大,富含多种矿物质,属优质热矿泉,可用于康生健体、温泉养生、休闲度假等许多领域,利用价值和开发前景广阔。县委、县政府依托盱眙优越的地域区位、优美的自然资源,将甘泉山温泉区域规划为温泉休闲、乐活庄园、野趣田园、禅修静养复合型大旅游产业区。2012年,成立盱眙甘泉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甘泉山旅游景区。
甘泉山,绿树成荫,花果飘香,千古传颂,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传奇故事。
四十八步半不见山。地点在甘泉山以西,约二华里的低洼处,有“四十八步半”长的一段路,当行人走入这段路时,抬眼东望,就看不见山了,当地人们称之其名。凤凰窝。相传,甘泉山腰有一个很大的凤凰窝,住着上百羽凤凰,早出晚归。山里的老百姓爱凤如命,从不伤害它。因此,凤凰生殖繁衍,越来越多,满山遍野捕捉害虫,保卫庄稼丰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有民谣为证:“甘泉山上风光美,凤凰窝里凤凰飞。凤凰不落无宝地,落在甘泉山腰里。”灵雨台。甘泉山最高峰处修筑灵雨台一座,每逢干旱年份,部分农人带着贡品,抬着龙王像,到灵雨台前求雨,有时巧合下了雨,人们认为很灵验,称之为灵雨台。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春游盱眙城,流连于盱眙秀美山水之间。一日,乘舟淮上,出县城数里,忽见远处红云朵朵宛如彩霞,便问及地方官员,告之曰,此乃佛教胜地甘泉山。因山上遍植桃树,桃花盛开,绚丽灿烂,远望红云映山,近观淮水千帆。朱元璋闻听此言,龙心大悦,不禁说道:红云瑞兆,风水宝地。顷刻,朱元璋想到:儒教圣殿第一山与佛教胜地甘泉山、道教名门老子山相距十里,皆面临淮河。朱元璋认为,“三山”皆为福地,“三教”皆称圣地,第一山趋阳为“日”,老子山趋虚为“月”,甘泉山必定为“明”。自己的祖陵建在望“三山”护陵,临“三教”保陵之中,加之淮水相映,日月同明,瑞云同辉之宝地,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大明江山千秋万代。最终将明祖陵定位在万岁山。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今天的甘泉山,揭开神秘的面纱,焕发瑰丽的容颜,走进盱眙美丽的画卷。

笑晴天0.0(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