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汪公堤·小汪公堤

家乡区县: 江苏省盱眙县

《盱眙县志》记:“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汪云任请宪奏准捐修护城堤,南奎宿门,北至翟家桥,堤长700余丈,又于学宫淮岸筑堤一道,长130余丈。”
汪云任,字孟棠,号茧园,家住盱眙县城汪家巷。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四月,汪云任署理陕西布政使时,接到家信,得知继母病危,辞职归乡,并安葬继母,居家守孝。守孝期间,他看到汛期淮水泛滥,水漫盱城,居民深受其害,心急如焚。为解救盱眙人民于水患之中,汪云任决定捐出为官数十年的积蓄,修筑防洪堤。同时请奏宣宗皇帝后,在码头街用条石彻筑长堤七百丈,又于学宫淮岸筑堤一道,长一百三十余丈。汪云任个人捐资修建的两道防洪大堤长达八百三十多丈,堤顶高程16.0米(见水文资料),乡亲们将这两道堤称之“汪公堤”。
汪公堤修好后,正值暴雨临盱,淮水漫溢,盱城居民安如泰山。百姓为此树碑,纪念汪云任筑堤为民的功迹。如今,汪公堤遗址还在,纪念碑不知去向。

小汪公堤

盱眙县志记:“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汪根敬重建,名曰小汪公堤。”《光绪盱眙县志稿》记:“盱眙安乐桥旧有石堤,年久倾圮,根敬捐廉重修,今所谓小汪公堤也。”
汪根敬,字小孟,汪云任长子。《大清实录咸丰朝实录》记载,汪根敬历任河南泌阳县、镇平县、祥符(开封)知县,归德、许州(许昌)、彰德(安阳)知府。
道光二十七年夏天,盱眙境内大雨经旬,沿淮大水,高至五六丈,淹没田庐,城区行舟,损失严重,居民纷纷奔盱山。为整治水患,汪云任与州县官员商议筑堤保民,终因盱眙贫困,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远在河南担任彰德知州汪云任长子汪根敬得知这一情况后,他支持父亲保一方百姓平安的公益事业,捐出多年来节省的俸银,修筑淮河防洪堤。《汪氏家谱·汪根敬传》记:“首捐廉,博堂上欢,得集事”。
小汪公堤修好后,1849年汪根敬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彰德知府。据《汪氏家谱》记载,汪根敬去世后,彰德人民十分痛心,送其挽联:“两月抚绥思入骨,万家香火泪倾城”之赞语。《大清实录咸丰朝实录》记:“予故河南彰德府知府汪根敬,入祀名官祠。今许昌名官祠设有汪根敬牌位,以示尊宠。”汪根敬的生平事迹载入史册。
《道光实录》卷四百六十八记载:“以捐办堤工。……前任陕西按察使汪云任等议叙有差。”道光二十九年五月,在家已丁忧四年的汪云任接到圣旨,因父子俩捐资修筑河堤,保护一方平安有功,皇帝特令汪云任赴京封官晋爵。
汪云任、汪根敬父子修堤保民的善举感动君臣,而载入国史。盱眙人民为感谢汪家父子俩,在小汪公堤旁修复财神庙。如今,香火旺盛,祭拜平民络绎不绝。

笑晴天0.0(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