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面塑——指尖上的艺术

家乡区县: 山西省孝义市

 孝义面塑的制作颇为讲究,有一套严格的工序,大致可以分为九步。制作面塑的原料用面粉、水、碱面、枣、核桃、五谷杂粮、油、食品色等。制作工具有刀、剪子、镊子、锥子、筷子、梳子、小碗等。 3000年历史传承植根名族记忆

     面塑起源于祭祀。孝义位于晋中盆地西南隅,盛产小麦、米黍和杂粮。民间以小麦面、黍糕面捏面花的工艺从汉代开始至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凡农家主妇都有一两手,且村村社社都有能婆巧妇。从宋代起,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孝义面塑大量吸收了本地和外来的其它民间艺术营养,使其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完善。到了明代,这种技艺由简单花样发展到复杂花样。清代以后,由单件到拼件,再到创新发展,成为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制作原料除小麦面粉外,加进糯米面、食品色等。

造型真奇斗妍寄托美好祝愿

 传统面塑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民众祈福禳灾、祈盼丰收、吉祥的心愿,是弘扬人文道德的精美载体。
  从面塑题材上看,从动物到人物,从树木到花果,从房舍到器具,从神话寓言到历史故事,可谓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从面塑艺术的风俗上看,既有简单粗犷,素朴雅拙,随手一捏而成的工艺品;也有精巧细腻,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的精品;从面塑的适用性看,有专为祭祀的,有庆祝节日的,有祝福生日的,有走亲访友作为礼品的,也有专为儿娶女嫁迎祥接瑞而制的。

搓捻擀切捏揪百般手艺

 孝义面塑的制作颇为讲究,有一套严格的工序,大致可以分为九步。制作面塑的原料用面粉、水、碱面、枣、核桃、五谷杂粮、油、食品色等。制作工具有刀、剪子、镊子、锥子、筷子、梳子、小碗等。

 

选上等面粉,发好酵,开始揉面。揉面是面塑制作的重头戏,好馍三分揉,面是越揉越白,越揉越劲,越揉越光,揉到软硬适宜。面塑没有教材,也没有什么图样,全凭一代代艺人口传心授,模样全装在脑子里,经过一番搓、捻、擀、切、捏、揪、压、挑、卷等手法,花鸟草虫,飞禽走兽,便从手中活脱脱地变出来。之后醒馍,让馍发发虚,然后是上笼蒸。出了笼要趁热上食品色,这样颜色艳丽,待上好色凉干,需要组装的还要用竹签把辅助的部分与衬托的花瓣等进行组合。这样,面塑制品便花红叶绿、龙腾虎跃,真正五颜六色,造型各异,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满月 三周岁十三岁

      满月:一对如意(吉祥如意),一对核桃虫(巍巍不动),一对桂花(保成人),鱼虾各一(鱼鱼虾虾,姥姥照住外孙孙),一个囫联(一锁锁十果果,锁了厮儿锁奴子;一石榴二佛手,千家的葫芦万家的宝;猪碰云石榴红,一对桂花保成人。厮儿为孝义方言即儿子,奴子为女儿)。
  三周岁与十三岁生日所需礼馍大致相同,比满月少了鱼虾,多了一对卷儿(俗语大下了即又长大一岁)。十三岁时,还要捏制“双面羊花馍”取意孩童吃了面羊馍,一年比一年健壮。

婚庆礼馍

 女方家准备的有一对如意,一对核桃虫,一对狮子,一对老虎,四类皆放捧盒;一对小花糕(窗台摆放),一个大花糕(柜顶摆放),一个合饼。花糕一节一节垒起来,寓意爬高头。狮子(老虎)斗宝斗绣球,寓意荣华富贵在后头。合饼谐音合并,寓意成双成对,在下送那天由女方家拿到男方家,切成小块送给左邻右舍,既是报喜分享快乐,也是请帖,邀请亲朋一同庆祝。
  男方家准备驹驹12个(寓意生儿育女,12个即十二生肖,抢到包核桃寓意生儿子,包枣寓意生女儿),一对小花糕,20个小馍馍(祭祖、祭路用)。

四十岁生日

     四十岁生日一般供献一对莲花夹圪扭(莲花夹圪扭能活九十九),一个如意抱宝(夫妻二人活到老),一个核桃虫抱供,一个兔抱莲花(兔抱莲活一千),一个蛤蟆背斗(蛤蟆背斗越吃越有),一对瓶瓶(平平安安)。

 七十、八十、九十岁生日

七十、八十、九十岁生日所需供馍大致相同,即一对莲花夹圪拗,一个老寿,一对寿桃,一对佛手,21个饼,一套八仙人,一个扁娄桃。

yiman0712(2014-11-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