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是全国最早建县的县份之一,距今已有2200多年。春秋时,盱眙名“善道”,属吴国,曾是诸侯会盟的地方;战国时,越灭吴,盱眙属越国;后楚国东侵扩地至泗上,盱眙为楚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度时,盱眙建县,县名初为“盱台”(台,音怡),后为“盱眙”。境内有都梁山,山上盛产都梁午草(即泽兰),隋大业初,炀帝在盱眙置离宫——都梁宫后,盱眙别称“都梁”。历史上,盱眙曾建过都,升过郡、军,还有州、郡在盱眙设治。民国时,安徽省第六、四、九行政督察区先后设治于盱眙,1955年,盱眙由安徽划归江苏,现隶属于淮安市。 盱眙人文荟萃,英雄辈出,历史上盱眙籍杰出人物众多,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陈婴,西汉时追随项羽征战的伍涉......
盱眙现辖14镇5乡,国土面积2497平方公里,是江苏的四十分之一,人均国土面积是江苏平均水平的2.5倍,素有人均“两亩耕地一亩山,一亩水面一亩滩”之称。今后一段时期,盱眙主要面临三大发展任务:一是在率先达小康基础上,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二是顺应时代要求,在淮安率先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三是夯实发展基础,全力进军全国百强县。以求真务实为基调,进位争先为导向,努力让盱眙的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
2013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是我县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起步之年,也是我县瞄准全国百强县目标、开辟科学跨越发展新征程的提速之年。主要目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400元,均增长2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亿元,增长20.9%;财政总收入45.5亿元,增长21.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15亿元,增长25%;注册外资到账资金31000万美元,增长11%;外贸进出口总额42000万美元,增长2%;规模企业开票销售收入205亿元,增长26%;新增列统企业数50个;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800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00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亿元,增长21%。 盱眙,深入推进“工业强县、城建举县、旅游兴县、环境立县”四大发展战略,全力实施“思想大解放、 发挥大优势、融入大都市、实现大目标”四大战略举措。盱眙,得天独厚的优势,宽裕诚信的环境,享誉海内外的十三香龙虾,人间蓬瀛的淮山胜境,令人遐想的铁山寺......
当今世界最早的慧星运行图和战国时代的陈璋圆壶,堪称稀世珍宝。宋代四大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元长的手迹和不朽诗篇集于一处,有待开发的古泗洲城已沉睡水下300多年,可与意大利庞贝古城相媲美,世界罕见,素有明代第一陵之称的明祖陵,精美的石刻,沉睡的历史......
很多文人墨客都写过自己的家乡,连带自己的家乡也跟着出了名。“故乡”是一个包含着丰厚意蕴的词汇,几千年来它早已升华为一种象征,积淀在社会文化性格中。盱眙人著名作家张贤亮在《故乡行》中说:“除了爱情,故乡也算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漫长的历史为盱眙这块土地留下了清晰的文化印记,造就了深厚文化内涵,独特的盱眙吸引了历代文人放达的脚步,白居易、苏东坡、黄庭坚、米芾、杨万里……都在“淮山胜境”中沉醉流连,千古题刻、灼灼华章写在山水之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